编者按:4月初,国家有关部门约谈饮料、奶业、糖业、酒业等17家行业协会,要求重要消费品不涨价。中国奶业协会近日向全行业发出了倡议,希望全行业不囤积居奇、哄抬物价,不以非法手段垄断商品价格。包括蒙牛、伊利在内的35家国内奶企近日集体向消费者做出不涨价承诺。但据媒体报道,部分洋奶粉,如雀巢、澳优等,却顶风提价,平均涨幅高达20%。对此,虽然雀巢等洋奶粉品牌均予以否认,但记者在调查中发现,近期部分超市的洋奶粉不断涨价却是不争的事实。那么,为什么洋品牌敢如此“顶风作案”?国内奶粉市场又应该有哪些担忧?
不惧发改委约谈 雀巢等洋奶粉顶风涨价
“洋奶粉又涨价了。”近日,消费者王女士致电报社反映,她购买奶粉时发现,桶装奶粉价格竟悄悄的涨了30多元钱。采访中,在省城历山路某家婴幼儿产品专卖店中,对于洋奶粉涨价一事,销售人员给予了肯定回答:“部分品牌涨了。”详细<<
尽管国家发改委再三约谈企业、行业协会稳定物价,但不少企业仍熟视无睹、纷纷提价。《每日经济新闻》昨日(4月19日)证实到,雀巢、澳优、美素等洋奶粉近日以原料价格上涨为由,悄悄上调了部分产品价格,平均涨幅两成。
记者昨日走访市场发现,雀巢部分奶粉价格已上调,旗下国产“能恩”900克装1段目前零售价在230~235元,较此前上涨了20元左右;2段零售价175~180元,上涨了10元左右。
雀巢客服承认,由于原料成本上涨等原因,4月1日起雀巢旗下国产“能恩”系列产品价格已上调,上调幅度由各区域自行控制。
在位于杨浦区中原地段的一家母婴用品商店内,记者看到,荷兰美素奶粉的价格近日也大幅上涨,1段从198元涨到260元,2段从180元涨到230元。“美素一直都卖得很好,加上这次日本核辐射令原本喝日本奶粉的家庭纷纷改换美素,导致最近缺货。”店员说。详细<<
市场明明涨价 洋奶粉却矢口否认
昨日,包括雀巢、惠氏、多美滋、雅培、美赞臣等洋奶粉品牌均向本报记者否认了涨价的消息。
雀巢公关负责人何彤日前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并没有听说公司的奶粉要涨价。关于公司的利润,每年的季报年报都有体现。惠氏的公关经理余平及美赞臣的公关负责人杨韵均对记者表示,近期没有涨价计划。多美滋公关经理王慧颖亦表示,从一月份到现在为止都没有涨过价,暂时也没有涨价计划。雅培公司相关人士对记者表示,近期没有涨价计划。
不过,业内资深人士分析,在很多行业齐涨的关口,不管雀巢公司,还是澳优等洋奶粉企业,“如果他们启动涨价计划,也是暗地进行,肯定不会向超市发送正式的书面调价通知。”
“虽然近期洋奶粉涨价了,但是每日的销量和涨价前差不了多少,因为中国人偏好洋奶粉,只要质量有保障,涨一二十元一些人不在乎”。海淀区某超市的促销人员告诉记者。虽然消费者对洋奶粉的涨价很不满,但也无可奈何,有消费者向记者算了一笔账,“家中的小孩原先平均一月要2000多元的雀巢奶粉,如果现在平均涨幅为20%的话,那么一个月开支增加近400元,对于我们工薪家庭,这是一笔不小的负担。”
对此,奶业分析师们均向记者表示:“十分诧异,奶粉企业集体涨价是早晚的事,但没想到洋奶粉此次顶风涨价来得这么快,提价幅度这么高。”
雀巢回应成本上涨 被指是借口
面对涨价争议,洋奶粉都一致地将原因归咎于原料成本的上涨。
雀巢与其他洋品牌不同,是唯一奶源基地在国内的企业。
而据《证券日报》记者了解,雀巢的奶源地是在黑龙江。
“他每公斤原奶也就3.5元-3.6元之间,不会超过3.5元,这样你算笔账,其推出的成品大约在80元左右,最多100元,那么与235元的价格相比,何来原料成本上涨?这么大的利润空间不能承受?”一个知情人士接受《证券日报》记者采访时候表示。
他同时表示:“所谓的“原料价格上涨”只是借口而已。”
原材料价格上涨”一直是企业启动涨价计划屡试不爽的理由。
乳业专家王丁棉也认为洋奶粉企业本身的利润空间就很大。王丁棉表示,在乳品产品中,婴幼儿奶粉是毛利率较高,所以在大通胀的环境下,企业完全可以承担和消化由原料价格上涨产生的成本。
记者接触的奶业分析师也指出,原料成本上涨不能成为洋奶粉涨价的原因,而出现洋奶粉企业顶风涨价的根源在于洋奶粉企业在中国国内市场的垄断地位。
专家:洋奶粉毛利高达60% 操控市场
有专家认为,洋奶粉毛利率高达60%,即便当前有成本上涨、高通胀指数等外因,但完全可以自行消化。据北京东方艾格农业咨询有限公司高级乳业分析师陈连芳介绍,“以某品牌洋奶粉为例,一公斤原装进口奶粉到岸价格仅为10美元左右,而市场零售价高达人民币二三百元。”
记者日前查阅了部分婴儿奶粉的财务数据,发现多个洋品牌利润高。如,澳优2010年财报中显示,去年该公司毛利率从42.45%提升至52.28%。雅士利2010年度毛利率较2009年增加12.8%。
营销专家李志起昨天向记者表示,当前国内消费市场“一边倒”偏爱洋品牌的心理,助长了洋品牌有恃无恐、公然追求“利润最大化”。据海关总署今年3月发布的一份报告显示,美赞臣、雀巢、惠氏等洋品牌已占据国内高端婴幼儿配方奶粉市场80%以上的份额。
据王丁棉介绍,从2005年以来,几大外资婴儿奶粉巨头每一二年就发起一轮涨价潮,近年这种涨价潮发生的频率还有加密迹象。营销专家李志起介绍,在国外发达国家,当地政府机构对“操纵价格”监管严厉,对“价格联盟、垄断市场”监管常态化,对于举报者也给予一定的奖励,而对于操纵价格的企业,则是严厉处罚。但在中国,目前还很不成熟,对“操纵价格”的监管缺乏相应的机制。李志起还建议,国家应对部分洋品牌奶粉企业加强监管力度,防止他们利用垄断市场的优势,无限加强自身的利益。
消费者:洋品牌为何敢顶风涨价?
一些消费者质疑,在能够赚取高额利润的前提下,一些洋奶粉还是频频举起涨价“大旗”,他们的底气何在?
业内人士指出,近年来国内奶业丑闻频出,国内消费者对国产奶粉的信任危机愈演愈烈。在这一背景下,洋奶粉自然成为部分消费者的首选,市场地位日渐稳固。
海关总署2011年3月发布的一份报告显示,八成以上的国内消费者认为,国外奶粉质量优于国内奶粉,大部分消费者选择购买国内生产的进口奶源奶粉或通过网购等方式购买国外原装奶粉,甚至越来越多的国内乳品生产企业,如贝因美、飞鹤和娃哈哈等,为适应国内消费需求也开始使用进口奶源,导致对进口乳制品的需求居高不下。
陈连芳认为,目前全国奶粉市场销售总额在450亿元左右,而洋奶粉占有我国中高端奶粉市场60%至70%的份额,基本掌握了我国中高端奶粉市场的定价主导权。“三聚氰胺”事件以后,国内消费者更加信赖洋奶粉,高端乳制品的可替代性下降,导致洋奶粉的市场地位更加无可撼动,国内乳制品企业市场份额进一步缩小。
上述海关总署的报告则指出,当前洋奶粉已垄断一线城市市场,美赞臣、雀巢、惠氏等洋品牌已占据国内高端婴幼儿配方奶粉市场80%以上的份额。同时,国产奶粉企业生存状况不容乐观,我国近2000家乳企中,规模较大的200家中30%在亏损,其余1800家规模较小的企业绝大部分亏损,甚至停产。
不少人士呼吁,在消费者日益重视食品质量安全的情况下,国内乳企应继续提高食品质量安全水平,并研制出符合中国婴幼儿需求的差异化产品,以满足消费者多元化需求,提振消费者信心,进一步做大做强。
圣元营养食品有限公司总经理李克认为,要振兴国内乳业,当务之急是恢复消费者对国产乳制品的信心,比如,可以让消费者亲眼看到乳制品是如何生产出来的,全程监督奶源的运输和加工过程。同时,乳品企业应加强自律,维护品牌形象。
周思然认为,为推动未来健康发展,国内乳制品企业应致力于全产业链建设,提高管控能力,进一步提升食品安全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