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亚茜
食品安全无疑是2010年最引人注目的热点领域之一。2010年,由于诸多原因,我国食品整个链条的安全隐患仍未得到根本解决,食品安全形势依然严峻。虽然我国食品形势呈现总体稳定、趋于好转的态势,经媒体频频曝光的食品安全问题还是不断挑战着公众的耐受力。触目惊心的食品安全问题让公众心有余悸,食品安全仍然令人担忧。
“毒豇豆”事件是2010年第一起食品安全事件。年初,武汉市农检中心对武汉市的多家农贸市场进行抽查时,连续发现豇豆含有禁用农药水胺硫磷。农药残留超标一直是农产品生产领域出现比较多的问题。备受质疑的氢化植物油,令食客闻之色变的一滴香,则分别出现在食品的加工和流通环节。食品安全问题,贯穿于食品的生产、加工、流通等环节,有媒体称之为“连环扣”。
政府无疑扮演着食品安全最重要的角色。2010年,政府部门对于食品安全的努力显而易见。国务院食品安全委员会的设立,标志着我国食品安全工作提升到了国家公共安全的高度。政府部门对于食品安全事件的反应较以前有很大改进,对于食品安全问题反应比较快,而且比较公开、透明。在圣元奶粉问题出现后,由于卫生部处置的比较快,一定程度上赢得了公众的信任。此外,形成了一个地方出现问题,各地快速反应的局面。不论是农药残留量超标的毒豇豆,还是出现香精熏制的五常香米,在一个地方曝光后,各地政府相关部门基本都反应迅速,预防或查处了相关问题。
在食品安全问题不断曝光的情况下,公众对政府的期待显然更高。在严峻的食品安全形势下,政府部门需要用更多的努力来保障公众的食品安全。不断加强食品法律法规和标准体系建设,依法规范各项生产经营活动,切实提高质量安全控制水平,建立从“农田到餐桌”全过程的控制体系,从源头上消除食品安全隐患,快速提高我国食品安全整体水平……政府部门需要在食品安全上做的很多。
对食品安全问题的危机处理也需要进一步的改善。北京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副教授许静认为,人们接受了负面消息,自然会对它有一个风险评价。公众对风险的评估是危害加愤怒,所以危机处理很多时候主要是愤怒管理。公众期待政府反应。他们首先关心的是政府是否关注,当他们感知到政府确实在关注了,其次才关心政府关注什么。因此对权威部门,首先的表态是强烈关注,以平复百姓情绪,其次才是表达正确的立场。
企业是食品质量安全的责任主体,保障食品安全,关键是企业要落实主体责任。食品工业发展迅速,据统计,2010年1月到8月,全国规模以上食品工业实现现价总产值38967.94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25.61%。但是食品行业工业化起步晚、起点低,现有食品生产加工企业45万多家,相当一部分是小企业、小作坊,生产技术水平还不高。加快食品产业转变发展方式,推进食品工业规模化、标准化、现代化生产,倡导生产经营者诚信守法,是食品企业实现食品安全必须要走的道路。
维护食品安全还需要行业协会、科研机构、高等院校、媒体等各方力量的密切配合和共同努力。各方要积极参与完善食品安全法规标准和检验检测体系,探索长效监管机制。有效推进食品安全信用体系建设,充分发挥社会监督作用。共同开展科技公关,克服制约食品安全的“技术瓶颈”,为食品安全控制提供科学依据。媒体及时开展舆论监督,营造有利于提高食品安全水平的良好社会氛围。
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疾控中心营养与食品安全研究所所长陈君石认为,“风险交流”这个问题在整个食品安全领域显得越来越重要。风险交流就是在风险分析全过程中由风险评估人员、风险管理人员、消费者、企业、学术界和其他利益相关方就某项风险、风险所涉及的因素和风险认知相互交换信息和意见的过程。
风险交流就是科学家要把风险评估的结果通过媒体告诉消费者。风险管理者就是政府要通过他的渠道,把其做的任何决定和制定的措施来告诉消费者。风险交流涉及所有的利益相关者。政府发布信息是风险交流当中很重要的部分,科学家把风险评估的结果告诉消费者,也是很重要的一部分。消费者有问题,企业、行业有问题,可以向科学家反馈,可以向政府反馈,而且科学家和政府之间也有他自己的风险交流,也就是沟通的过程。现阶段消费者和科学家对一个食品安全问题的看法,差别如此之大,应该说风险交流没有做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