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农产品损耗浪费的总量,大约是1.4亿亩耕地的产出。加快农业发展方式转变,要尽快补齐初加工,把初加工的附加值和就业的实惠留在农村,留给农民。
中新网援引人民日报12月5日消息,中国农产品损耗浪费的总量,折算起来,大约是1.4亿亩耕地的产出。要尽快补齐初加工这条短腿,把初加工的附加值和就业的实惠留在农村,留给辛勤种地的农民。
山东安丘凌河镇大儒林村,生姜收获已是尾声。午后的暖阳,照得人们暖洋洋的。
村支书李永远往姜地里一站,“你看,姜苗比我还高一拳头呢!”生姜价格这么高,多年不遇,整个村庄都沉浸在喜悦中。不过,习惯了在市场中摔打的村民们有心理准备,明年很可能跌价。
种姜人很辛苦。一个大棚两亩地的姜,一株一株刨,一家人齐上阵,要挖一个星期。李永远说,他是最早带领村民种姜的,可是现在,眼看这么好的行情,自己却不种了——孩子都外出工作,老两口实在干不动了。
当年新起的姜2元一斤,去年的姜,储存一年,就是4元一斤。那为什么不多储一点,来年卖呢?储存条件有限,损耗大,容易霉烂呀。
寿光市,既是蔬菜生产基地,也是集散基地。农业局的同志说,生鲜蔬菜从生产到运输,到批发市场,到菜摊、柜台上,每个环节都有损耗,这么好的价格,多大的浪费啊!一些长途运输的菜贩子,为了减少损耗,只好用保鲜剂。因此,许多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就这样出现在流通环节。
生鲜果蔬的这些损耗,看着不起眼,算起账来吓人一跳。由于农产品储藏、保鲜、干燥等初加工方法落后、设施简陋,产后损失严重,玉米是8%—12%,马铃薯15%—25%,水果10%—15%,蔬菜则高达15%—20%。损耗农产品总量折算起来,大约是1.4亿亩耕地的产出。而我国蔬菜种植面积也不足2.8亿亩。
世界发达国家都把农产品储藏、保鲜和加工放在农业的首位。美国用于采收前田间生产的费用仅占30%,而70%的资金都用在采收后的环节,生鲜果蔬产后损耗控制在1.7%—5%之间,粮食损耗低于1%。专家测算,如果搞好初加工,我国主产区玉米损耗可降到4%,马铃薯损耗可降到6%,水果损耗可降到4%。这等于捡回多少耕地?
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早已形成共识。“十一五”期间,我国农产品加工以年均20%的增幅发展,尤其是食品、饲料、生物医药等“精深加工”迅猛前进。这无疑是正确的方向,只有“龙头”昂起,农业发展才能登高望远,产业化才有持久动力,才能带动更多农民增收。
然而,产地的初加工却落伍了、滞后了。家庭经营规模小,农民没有积极性投入储藏、加工设备。其实,产地的储藏、保鲜和初加工,投入不大,简单易行,但对增产增收非常实用,可谓一举四得:减少浪费、提高规格、均衡上市、稳定价格。因此,建设现代农业,既要提速深加工,又要补齐初加工这条短腿。可筛选一批适合一家一户的技术设备,也可以考虑与农机补贴结合,或者与扶持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结合,加大政策引导力度,把农产品初加工的附加值和就业的实惠留在农村,留给辛勤种地的农民。
加快农业发展方式转变,不能短了初加工,不能荒了这“1.4亿亩”。决策部门要立足“三农”发展的大格局,抓好这件田间地头的“小”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