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陕西食安网!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联系我们    在线投诉
网站眉顶图
首页 | 资讯中心 | 消费警示 | 食品时政 | 法律法规 | 企业风采 | 食品科技 | 安全示范 | 食品与法 | 饮食安全 | 地方报道 | 茶馆奇闻 | 美食中国 | 饮食文化 | 展会
公告 | 消费动态 | 教你一手 | 食品鉴别 | 名录大全 | 校园饮食 | 中华名号 | 热点聚焦 | 农业动态 | 特色食品 | 专家提醒 | 健康提示 | 食安动态 | 权威公示 | 果蔬
您当前位置:陕西食安网 >> 资讯中心 >> 浏览资讯中心
小龙虾病初定为“哈夫病” 致病原因系未知毒素
来源:中国食品监督网    更新时间:2010年09月08日    关注度:     【字体:

点击浏览下一页

南京小龙虾销售受到影响(资料图片)。

  到昨天,南京“小龙虾”事件有了官方的初步调查结论。7日下午,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与南京市食品安全委员会办公室在南京召开新闻发布会,通报因食用小龙虾导致横纹肌溶解综合征的调查进展。与会调查组专家表示,经过调查确认此次23名被诊断为横纹肌溶解综合征的市民与食用小龙虾有关。经综合分析,这些病例均属于哈夫(Haff)病。

  事件 23人食虾患病

  今年7月份以来,南京江苏省人民医院、南京鼓楼医院等陆续收治因食用小龙虾而入院的病人,截止到昨日12时,南京全市共收治与食用小龙虾相关横纹肌溶解综合征的病例23人。患者临床表现为肌肉酸痛并伴血清肌酸磷酸激酶和肌红蛋白升高,部分患者出现酱油色尿,经检查诊断为横纹肌溶解综合征。经过进一步的流行病学调查及专家研究讨论,初步认为此次横纹肌溶解综合征病例与食用小龙虾有关。

  据调查,23人的就餐地点比较分散,其中15名患者分布在8个家庭,分布在8个就餐点就餐,另有8人分别在4个餐馆食用过小龙虾。经治疗,已有22人治愈出院,还有1人仍然住院治疗,目前情况稳定。

  市场 样本检测合格

  南京市食品药品监管局副局长华文在发布会上表示,发现问题后,市食安办牵头组织开展小龙虾专项整顿,同时严厉打击在水产品中违法添加使用如“洗虾粉”等非食用物质和滥用食品添加剂、食品保鲜剂等行为的专项检查行动。专项行动开展以来,已经对270多家集贸市场的350多家小龙虾经营户、3600家餐饮单位进行检查。此外,南京市农业部门对龙虾产地进行检测,并采集4组样本,对药物残留、重金属、抗生素等三大类10个指标进行检测,结果显示全部合格。

  在调查中,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营养与食品安全所等对采自南京市场的小龙虾及患者的血液和尿液样品进行了900多种有关化学物质的筛查,未发现市场采集的小龙虾中存在已知可致横纹肌溶解的化学物质。

  专家

  目前不算暴发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营养与食品安全所研究员吴永宁向媒体介绍说,卫生部派专家到南京与当地专家开展现场调查与采集工作,经调查后专家们认为本次事件是极少数个体出现的横纹肌溶解综合征。经综合分析,认为与国际上的哈夫病基本一致。

  对于哈夫病会不会大规模暴发,国家疾控中心应急办公室流行病学专家主任医师倪大新表示,到目前为止哈夫病的情况已经比较稳定,因为它是在大量的小龙虾食用的基础上发生的,所以发生率很低,7、8月份数字累计到一起,严格讲还算不上暴发。“至于哈夫病的危险性,总体来讲风险应该是很低的,只要及时发现和及时就诊,目前治疗上没有问题,是完全可以治愈的。”晨报记者 李洁

  ■相关新闻

  患者均曾食用多只小龙虾

  昨日,吴永宁介绍说,南京地区发现的食用小龙虾染病患者,病前4至13小时内均有食用较多(10只以上)小龙虾史。

  “致病毒素很可能来自小龙虾个体本身带来的毒素。从目前的调查结果来看,如果小龙虾个体本身带有毒素,这样的个体也是极少数的,可能是由于在某一水域食用某一种有毒物质引起的,但现在这些都还不能定论。”吴永宁说。据新华社

  ■新闻链接

  哈夫病致病因素未能确定

  据了解,哈夫病最早出现在1924年夏秋的波罗的海Haff海滨,并因此得名。在此后9年内的同一季节和同一地区发现了大约1000例病人,并发现这些病人均与吃淡水鱼有关;上世纪80年代以来,美国出现了23例相同病例,主要由食用水牛鱼和小龙虾引起;2000年我国北京也出现了6例因食用小龙虾引起的病例。虽然国际医学界一直在探究哈夫病的致病因素,但是直到目前还未能找到确切病因。据新华社


分享到:
更多
打印此文】【关闭窗口
上一篇文章:金浩茶油秘密召回隐瞒半年 湖南质监称无权公开
下一篇文章:疾控专家南京调查时每天吃50只小龙虾研究自己
陕西食安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注明“本站原创”的信息作品,版权均属于本网所有。如偶有转载、摘编和发表本网信息作品,请注明"来源:“www.cnfdn.com.cn陕西食安网”。如需要经常性转载、摘编和发表本网信息作品,请事先与本 网联系。违反上述声明,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凡本网文稿内注明“来源:XXX”的文章,均转载自其他媒体,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根据“文责自负”的原则,转载该文章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的负责。
③ 如因本网发布的作品内容涉及版权或存在其他问题,请于文章发布后的30日内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
关于我们会员专区诚聘英才联系我们帮助信息电子商务在线投诉纠错留言网站导读友情链接
© 2001-2023版权所有 陕西食安网 |网管QQ| 345615198 1960375031 1405218651
本网特聘北京惠诚律师事务所律师为常年法律顾问。 技术支持:【善微云】
陕ICP备2023002380号-1

陕公网安备 6101960200024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