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话说“病从口入”,这让老百姓吃东西时都加了小心。然而,只注重“食品安全”远远不够,昨日,央视《每周质量报告》揭露了消毒餐具不“消毒”的现象,残留在餐具上的化学物质对人体健康也会造成危害。这不禁让市民感叹“防不胜防”。记者随后调查发现,北京市民就餐时,一般并不留心餐具外包装的消毒信息。
央视曝光:
“晒筷子”就是“消毒”
现在餐馆不爱提供一次性筷子,取而代之的是一套被封上塑料膜的消毒卫生碗筷。而央视记者调查发现,消毒餐具并不一定干净。河南辉县市天大消毒服务机构生产的消毒餐具上就发现有残留的红椒末。央视记者追踪发现,这家餐具消毒企业位于一个农村大院里,车间总面积不到80平方米,而卫生部明文规定:餐具集中消毒单位不得建于居民楼内,包括清洗、消毒、包装在内的生产场所总面积不得小于200平方米。
在河南另一家中洁餐具消毒中心,央视记者发现,工厂门外的一堆垃圾旁摆放着许多刚洗完的筷子。消毒中心工人称“晒筷子”就是“消毒”。在记者调查过程中,工人先后清洗了5箱用过的餐具,而清洗餐具用水却一直没有换过。赶上停电,工人竟用蜡烛代替封口机来给这些餐具进行封口。
央视记者在昆明市还发现, “益康消毒餐具”上并没有“消毒单位名称、地址信息”等内容,外包装上却印有“昆明市第一批餐饮具消毒服务机构卫生监督检验合格企业”的标识。经查证,是盗用了合格标识。
晨报调查:
市民很少关注消毒信息
据了解,在消毒餐具标准出台前,本市很多正规消毒企业颇感头疼。因为购买正规消毒设备、建立全自动流水线的投入资金的成本高,而某些“黑作坊”只将餐具“用水涮涮”,就进行包装。成本低导致他们给餐馆“回收消毒包装”餐具的价格就低,造成了严重的不正当竞争,有些“黑作坊”甚至将正规作坊“挤”出了市场之外。
今年5月,卫生部发布了《餐饮具集中消毒单位卫生监督规范》,对餐饮具集中消毒单位的卫生合格标准提出了9项明确要求。仅“必须机械洗涤”一项,就将淘汰一批不达标小作坊式企业。
记者采访了常去“下馆子”的市民,发现虽然监督规范中规定:餐饮具独立包装上应当标注餐饮具集中消毒单位名称、地址、联系电话、消毒日期以及保质期限等内容。但很少有人注意消毒餐具外包装上是否印有消毒单位名称、地址、联系电话、消毒日期以及保质期限。郭女士对记者说:“吃饭时顺手就撕开了,真没注意过上面写了什么。”
昨晚,记者在分钟寺附近的几家餐馆中看到,消毒餐具外包装上确实印有“消毒单位名称、地址、联系电话”,甚至印有“消毒方式——机械洗涤”等信息,但看不到“消毒日期以及保质期限”。对此,餐馆服务员说:“消毒的问题我们不清楚,餐馆都交给消毒公司负责了。”晨报记者 张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