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陕西食安网!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联系我们    在线投诉
网站眉顶图
首页 | 资讯中心 | 消费警示 | 食品时政 | 法律法规 | 企业风采 | 食品科技 | 安全示范 | 食品与法 | 饮食安全 | 地方报道 | 茶馆奇闻 | 美食中国 | 饮食文化 | 展会
公告 | 消费动态 | 教你一手 | 食品鉴别 | 名录大全 | 校园饮食 | 中华名号 | 热点聚焦 | 农业动态 | 特色食品 | 专家提醒 | 健康提示 | 食安动态 | 权威公示 | 果蔬
您当前位置:陕西食安网 >> 资讯中心 >> 浏览资讯中心
发改委将向低收入群体发价格补贴统计局不同人群对物价感
来源:中国食品监督网    更新时间:2010年05月25日    关注度:     【字体:
    据国家发改委网站消息,5月22日,国家发展改革委在京召开全国物价局长会议,会议提出,由于生活必需品价格上涨,将一定程度增加群众生活支出,加剧流动性充裕带来的通胀预期,将向城乡低收入群体发放临时价格补贴。

  在此前的5月中旬,发改委频频在其网站上发文谈物价——

  5月14日,国家发改委网站刊发《国家发展改革委价格司负责人就当前价格形势答记者问》,相关负责人表示,进入三季度后,由于翘尾因素逐渐消失,CPI同比涨幅会逐步回落,实现全年预期调控目标“是有基础的”。

  时隔三天,5月17日,国家发改委再次发文聚焦物价。发改委在《二季度CPI将继续保持温和上涨态势》一文中表 示,二季 度,伴随着天气好转、供应增长,鲜菜、鲜果等农产品价格将有所回落。进入5月份以来,由于天气好转,北京、沈阳、兰州、重庆、武汉、南京、杭州等地区的蔬 菜价格已开始大幅回落。本月9日,北京25种蔬菜平均批发价格比5月初下降了21%。

  在24日的文章里,发改委称,今年以来,我国粳米、玉米等粮食品种,大蒜、蔬菜、绿豆等农副产品,以及三七等中药材价格上涨较多,既受西南地区旱情、中东部地区持续低温等不利天气影响,也与极少数经营者捏造散布不实信息、恶意囤积、哄抬价格密切相关。

  发改委表示,坚决预防和制止“游资”投机炒作,严厉 打击价格违法行为。要尽快研究制定严厉打击捏造、散布涨价信息,恶意囤积,哄抬价格牟取暴利,串通涨价等价格违法行为的界定标准和处理办法。重点查处捏造 散布涨价信息、恶意囤积、哄抬价格,相互串通、操纵市场价格,垄断货源、阻断流通渠道等违法违规行为。发现价格违法行为严重扰乱市场价格秩序,构成犯罪 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发改委指出,将提高价格调控能力。要认真研究完善粮食、猪肉、食糖、棉花价格调控办法,积极采取信息引导、扶持生产、产销衔接、储备吞吐、组织调运、促进流通,以及必要的临 时价格干预等手段,切实保障供应,稳定价格。要积极运用价格调节基金,支持价格监测、信息发布、建设副食品生产基地和市场体系,向城乡低收入群体发放临时价格补贴。

  发改委还表示,1-4月份居民消费价格平均上涨2.4%。当前,蔬菜等食品价格随着气温回升正逐步回落,虽然去年下半年价格上涨对今年翘尾影响因素较多,但在市场总体供大于求、重要商品政府储备充裕的情况下,实现全年居民消费价格平均上涨3%左右是有基础的。

  统计局:生活成本越来越高与个人承受能力差异有关

  除了发改委外,国家统计局近日也屡屡谈及物价。

  国家统计局发布的最新数据显示,4月份全国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同比上涨了2.8%,其中,食品类涨幅最大。三四月份全国蔬菜价格同比分别上涨18.5%和24.9%。

  中新网消息,国家统计局有关专家对此解释称,CPI不是单一商品的价格涨幅,而是一个总体指标,反映的是全国13亿多人消费的商品和服务项目的价格变化情况。而百姓对物价上涨的感受往往是对单一商品价格变化的感受。

  对于有百姓觉得生活成本越来越高,CPI是否被低估的问题,统计局专家指出,这是个人承受能力的差异。如低收入家庭的 支出大部分集中在食品和水电气等生活必需品上,当前CPI调查的八大类商品及服务项目中又以食品类、居住类涨幅居首,因而低收入家庭会感到价格涨幅大、生 活压力增加。对高收入人群来说,食品支出占总支出的比重小,而他们购买的轿车、手机、电脑、液晶电视等价格又多为降价趋势,因而对价格上涨也就没有那么敏 感,承受能力也更强。

  一般来说,普通居民关注的是“吃穿用住行”等与日常生活紧密相关的商品和服务。而CPI调查的范围更加广泛,是 一个加权计算后的综合平均数,其中既包含有上涨的品种,也包括了下跌的品种,如果居民用具体上涨的商品或服务项目的价格与公布的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相比, 就会觉得CPI低估了。

  对于有个别网民称蔬菜价格“发烧”,CPI数据未反映真实通胀水平。价格统计专家庞晓林表示,如果拿国家公布 的CPI跟我们每天上街买东西所接触的每一种商品去比较,往往大家会产生误解或者是错觉,因为不同的人群对物价的感受是不一样的,不同的消费结构群体对物 价的感受也是不一样的,不同地区的物价涨幅不一样,大家对物价的感受也是不一样的。产生这种差异的原因很多,也是近年来新闻媒体和网络质疑CPI的问题之 一。


分享到:
更多
打印此文】【关闭窗口
上一篇文章:发改委等部门近期频繁谈物价 引导百姓消费预期
下一篇文章:美的问题紫砂煲将现退货潮 没有发票也可退换
陕西食安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注明“本站原创”的信息作品,版权均属于本网所有。如偶有转载、摘编和发表本网信息作品,请注明"来源:“www.cnfdn.com.cn陕西食安网”。如需要经常性转载、摘编和发表本网信息作品,请事先与本 网联系。违反上述声明,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凡本网文稿内注明“来源:XXX”的文章,均转载自其他媒体,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根据“文责自负”的原则,转载该文章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的负责。
③ 如因本网发布的作品内容涉及版权或存在其他问题,请于文章发布后的30日内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
关于我们会员专区诚聘英才联系我们帮助信息电子商务在线投诉纠错留言网站导读友情链接
© 2001-2023版权所有 陕西食安网 |网管QQ| 345615198 1960375031 1405218651
本网特聘北京惠诚律师事务所律师为常年法律顾问。 技术支持:【善微云】
陕ICP备2023002380号-1

陕公网安备 6101960200024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