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访“全国食品工业强县”陕西省清涧县县长马治东
本报记者陈贤义 惠庆莲 发自陕西
金秋陕北,山花烂漫、瓜果飘香,一派生机勃勃、硕果累累的喜人景象。日前,记者应邀参加了“陕西清涧红枣产业发展论坛”,充分感受到了作为全国54个“全国食品工业强县”之一的“塞北枣都”清涧县创新发展红枣产业的坚定决心和成功举措。陕西省清涧县县长马治东热情接受了本报记者的独家专访。
记者(以下简称记):清涧县是闻名全国的“红枣之乡”、“粉条之乡”,也是毛主席转战陕北写下《沁园春·雪》的红色根据地,请介绍一下贵县的整体概况。
马县长(以下简称马):清涧县位于榆林市的最南端,全县总面积1881平方公里,总人口21.7万人,辖7个乡、8个镇、1个街道办,有640个行政村、4个社区居委会,是闻名全国的“红枣之乡”、“粉条之乡”。
我县是块红色的土地,也是块光辉的土地。毛主席曾在这里生活战斗过两次:一次是1936年2月的“东征”,共19个昼夜,发表了《东征宣言》,写下了气壮山河的《沁园春·雪》;另一次是1947年转战陕北,共8个昼夜,召开了著名的枣林则沟会议,作出了中共中央和毛主席留在陕北指挥全国解放战争的决定。
清涧县属国家重点扶贫县,但是我县有得天独厚的地上资源,红枣个大、核小、皮薄、肉厚、味美,可溶糖及维生素含量高。1968年,港澳同胞给党中央毛主席写信,指明要吃“祖国陕甘宁边区清涧红枣”。2008年,胡锦涛总书记考察榆林时,吃了清涧县红枣后,感叹地说“这个枣好!”近年来,县委、县政府提出“枣赢天下”发展理念,举全县之力打造“中国西部红枣第一县”,使我县的经济社会迈入了跨越式发展轨道。
截至2008年,全县实现生产总值11.09亿元,地方财政收入1502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2767元。在全省经济社会发展情况综合检测考评中,清涧县从排名82位晋升到53位,晋升了29位次,荣获“争先进位”一等奖。同时,清涧是54个“全国食品工业强县”之一,“清涧红枣”获得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保护。
记:近年来,清涧县红枣栽植面积达65万亩,拥有国家级食品工业优秀龙头企业和地方知名品牌10多个,在农业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化开发上迈出了跨越的步伐,请您简单介绍一下贵县红枣栽培加工的情况。
马:截至目前,全县红枣栽植面积达65万亩、产量14.25万吨,产值3.66亿元,占农业总产值的51%;红枣企业年加工红枣4.4万吨,加工率为31%,加工产值占工业产值的80%,对GDP的贡献率达33%,农民人均收入中红枣一项为1466元,占53%。
清涧红枣加工自20世纪90年代初起步以来,共建成年销售产值超过500万元的规模型企业9家、中小型企业23家、个体加工户144个,注册资金1亿多元,其中有国家级食品工业优秀龙头企业两户、省级两户、地方知名品牌10多个。主要骨干企业有巨鹰、宏祥、恒安、宝龙、人和仙和惠民食业公司等,主要产品有红枣饮料、滩枣、薰枣、醉枣、贡枣、保鲜枣和枣膨化食品等6大类60余个品种,并通过ISO9002标准质量体系认证。巨鹰牌滩枣被评定为陕西省名牌产品,并授予“绿色食品”称号。清涧红枣在全国100多个大中城市设立了办事处、供销点,产品出口美国、日本及东南亚等地区,市场占有率占国内干制品大枣市场30%的份额。
清涧专门从事红枣产业发展的机构单位有清涧县红枣技术推广站和清涧县红枣服务中心,有红枣专家、高级工程师6名、工程师20名,并成立了红枣产业协会,常年同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合作,在牛家湾建立了红枣科研试验基地。
记:清涧县的确在红枣种植、加工、技术推广等方面走在了陕北乃至全国的前列,取得这么好的业绩,有哪些独到的经验和做法?
马:具体讲主要体现在以下五个方面:
坚持全社会大办基地。按照东区消灭空白点、中区打造精品点、西区建设示范点的总要求,坚持每年新栽红枣5万亩,一乡(镇)培育一个万亩以上示范点,通过三至五年努力,实现以红枣为主的“一县一业”目标。一是政府引导,鼓励大户承包办基地;二是示范带动,打造精品;三是整合资金办基地;四是退耕还林办基地;五是县级领导、部门和乡镇干部包抓办基地;六是干部职工留职带薪办基地;七是科学管理办基地。
坚持全方位推进加工。清涧红枣加工业起步于1986年,大规模加工利用开始于1994年,而后进入徘徊和艰难积累阶段,到2006年进入新一轮快速发展期。为了促进红枣产业持续健康发展,县乡两级党委、政府高度重视红枣产业开发,积极鼓励国有、集体、个体,通过合资等多种形式发展红枣加工业。在县上鼓励干部职工分流领办、兴办企业政策的带动下,县上一些能人挺身而出投入市场经济大潮,相继建成了巨鹰、北特、环球、洲洋等不少大的加工企业,涌现了许多红枣加工个体户。目前,全县的红枣加工企业装备水平大幅提高,产品结构逐步优化,竞争能力显著增强,标准化生产取得了显著成效,使红枣在贮藏保鲜及深加工等方面迈上一个新的台阶。
坚持多角度打造品牌。品牌就是发展的生死牌,没有品牌就注定产品走不远。我县早在上世纪90年代就非常注重培育品牌。目前,清涧红枣拥有省著名商标两件、省名牌产品1项、中国著名品牌l件、地方知名商标5件。多年来,全县上下一直坚持“整合资源、创新发展、自主创业、品牌赢人”的思路,牢固树立品牌意识,重视品牌培育,实施自主创业,实现“以强促大,做大做强”与“以优促强、做强做优”长远目标。我县实施品牌战略,加大对红枣文化的挖掘,加强宣传红枣产品,注重质量,叫响品牌,争创国内和国际知名品牌,尽快实现由初级产品加工向创造核心技术转变。
坚持立体式扩大营销。多年来,我们站在前瞻性的位置,俯视全国红枣经济发展大局,时刻掌握市场变化的主动权,构筑了目前清涧红枣以品牌产品为主、以等级原枣为辅的四通八达的市场营销体系。2008年,清涧红枣加工业实现销售产值2.01亿元,占全县工业销售产值的34.72%,红枣产品国内市场覆盖率达34%。我们通过各种途径宣传红枣,扩大知名度,提高市场占有率,为红枣产品找市场、找销路、找客商,推动了我县红枣的向外扩张。
坚持多层次科技研发。清涧红枣的科技研发一直停留在“外源开发为主、内源开发为辅”的状态。近年来,全县枣业科技方面的引进转化、合作开发、研究实验与应用推广活动日益频繁。我县产学研相结合,先后开发了红枣酶解浸提饮料、红枣生物发酵醋饮、红枣果脯馅料等工业化新产品,使其相继问世并投向市场。县上通过采取合作、独立等多种方式,对无公害和标准化基地病虫害防治、防裂技术试验和干燥贮藏等实用技术进行探究,并对所取得的成果及时进行示范普及与推广,推进了红枣各项技术的转化应用。
记:您对本县红枣产业及红枣食品加工发展有哪些战略思路构想?
马:清涧红枣产业化发展的总体思路是: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以“十一五”规划为指导,以西部大开发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为契机,以科技为支撑,以提高产业质量和效益为核心,以“兴县富民”为目标,全面树立“枣赢天下”的发展理念,力争用10年时间,全力打造“中国西部红枣第一县”。
总体目标:在现有基础上,用10年的时间,在境内黄河西岸、秀延河两岸“三河五岸”建立100万亩红枣基地。2007年至2010年全县要年均新发展红枣基地5万亩。到2010年,力争使红枣基地面积达到100万亩,30%达到绿色有机基地标准,全县正常年景红枣年产量达25万吨,原产值达到10亿元;年加工量占到年总产量的90%,精、深加工总量的60%,全县红枣产业年总产值达25亿元,年净收入8亿元,农民人均红枣产业年纯收入3200元,红枣产业税收5000万元以上。同时,培育4个以上国家驰名商标、6个以上省级著名商标、20个以上地方知名商标,努力使清涧成为“中国西部红枣第一县”,创造5个“最大”:建成中国西部最大的原生态有机红枣基地;建成中国西部最大的红枣工业基地;建成中国西部最大的红枣市场;建成中国西部最大的红枣科技研发基地;建成中国西部最大的红枣文化旅游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