庭审田文华,倒在“毒奶粉”事件的三鹿,再次引人注目。三鹿终将消失于历史的舞台,三鹿的案例却引人深思。失败的企业各有各的不同,成功的企业的原因都相似。“鹿死谁手?”似乎还是可以在短期利益最大化上寻找答案。
企业作为“理性的经济人”,追求利益最大化本无可厚非,甚至像亚当·斯密倡导的那样,追逐利润最大化,本不是追求社会总福利的个体经济,实际上增加了社会总财富。
然而,利益最大化应该是分为短期和长期。我们认为短期行为是“短寿基因”的标准体现。
四年前,三鹿曾经使用危机公关处理安徽阜阳奶粉“大头娃娃”事件,并成功历险。赢一场赌博就演化成为“路径依赖”,这次“结石宝宝”三鹿仍想再现昔日辉煌,其董事长证实曾通过投放广告影响报道。
在发现问题后,三鹿召开了数次会议。在8月,田文华最后作出决定,参照欧盟的标准,用三聚氰胺含量每公斤10毫克和每公斤20毫克以下的产品对超过这一标准的库存、市场销售产品进行调换。
三鹿的策略使用,似乎就没有长远考虑。现在田文华说,对欧盟的标准“过于自信”。问题似乎不是过于自信,而是完全可以停止任何销售,召回所有的产品,布告天下,警惕三聚氰胺。当然,这是事后大家都希望的。也许,企业暂时受困,但长期一定是受社会尊重、消费者信赖的企业。
问题在于“过于自信”仍然是短期行为的思维方式。
当年,标王秦池只是由于“勾兑”,也没有出人命,消费者就用脚来投票。秦池不也自信地告诉消费者“勾兑”的酒也是秦池好酒吗?
而长期利润最大化目标培育的是基业长期的企业。
看看当年,山东大汉张瑞敏抡起铁锤砸掉不合格的冰箱,为的是“先卖信誉,再卖产品”的长期利益,张瑞敏成为受世界尊重的企业家,而海尔成为家喻户晓的高质量品牌。
生产蜂王浆、蜂蜜的葆春公司,曾经在市场上把糖水当蜂蜜卖的时候,看到假货的高额暴利,“动过心,但没有动手”。糖水是喝不死人的,动心是正常的,没有动手是理智的。其总经理说,当时要是生产假蜂蜜砸掉了自己品牌,可能一时获取暴利,长期是死路一条。
劲酒有限公司在用瓶盖的时候,都要考虑瓶盖的材料是否会和酒发生什么反应,造成对消费者的伤害。劲酒强调过程管理,而不是只关注结果。
有些厂商为短期利益而不顾长期利益,简单地说,是因为人们在考虑风险系数乘上冒险成本,发现仍然有利可图。往往是这些短视的思维方式葬送了企业的“钱途”和前途。
关注长期利益最大化的企业,他们把做企业当作追求的有价值的事业,在思维决策方式上就决定了,不敢,也不愿意图一时的蝇头小利。那些为了未来能够获利性成长的企业,一定时刻注意品牌、质量、商誉、技术创新、消费者偏好、社会责任等等。
短期和长期其实是一种境界,境界改变企业的行为方式,行为方式决定了社会道德评价。(来源:湖北日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