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陕西食安网!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联系我们    在线投诉
网站眉顶图
首页 | 资讯中心 | 消费警示 | 食品时政 | 法律法规 | 企业风采 | 食品科技 | 安全示范 | 食品与法 | 饮食安全 | 地方报道 | 茶馆奇闻 | 美食中国 | 饮食文化 | 展会
公告 | 消费动态 | 教你一手 | 食品鉴别 | 名录大全 | 校园饮食 | 中华名号 | 热点聚焦 | 农业动态 | 特色食品 | 专家提醒 | 健康提示 | 食安动态 | 权威公示 | 果蔬
您当前位置:陕西食安网 >> 资讯中心 >> 浏览资讯中心
危机催生食品安全立法
来源:中国食品监督网    更新时间:2008年12月27日    关注度:     【字体:
 2008年,对食品安全的恐慌甚至一度压倒了悲情地震。

  在三鹿奶粉危机、鸡蛋危机、橘子危机等事件一次又一次冲击着民众的神经之际,2008年也因此成为食品安全立法力度最大的年份。

  孕期最短的法规

  11月25日,记者在“2009中国奶业发展高峰论坛”上遇见了2007年奶业政策(《关于促进奶业持续健康发展》)的起草人、国家发改委农业经济司副司长方言。

  方言感慨,2007年她在研究促进奶业健康发展文件时,关于如何扩大国产奶粉市场,当时有一种意见是,进口奶粉影响了国产奶粉的市场,成为国产奶粉健康发展的最大威胁,但是现在,在奶业“三聚氰胺事件”中,内资标杆企业几乎全部沦陷。

  国家质检总局法规司司长刘兆彬则在当天的论坛上直言,三聚氰胺事件不仅仅是奶业危机,也折射了其他产业可能存在的问题和潜规则。“这促使监管机构反思食品监管体系,同时催生了中国‘孕期’最短的法规——《奶业整顿与振兴规划纲要》(以下简称《纲要》)。”刘兆彬说。

  方言证实,在奶粉危机事件发生后,一个由卫生部牵头的应急工作小组迅速成立,10月28日,国家发改委就会同有关部门在6天时间内起草出《纲要》。11月7日,国办就以122号文公布了《纲要》。

  “虽然《纲要》明显带有应急性、近期整顿治理的色彩。但危机带来的立法契机被挖掘放大了。”方言说。

  而也有专家提醒记者,因为三鹿奶粉事件,此前千呼万唤难出来的《食品安全法》草案也再次被细化,更具针对性,并可能加快出台日程。

  由此,《纲要》和10月初及时发布的《乳品质量安全监督管理条例》(以下简称《条例》)也成为2008年最重要的乳业法律体系。

  地方政府负总责?

  “美国泔水奶危机”(1840年,一年死亡8000儿童)曾催生了美国食品卫生监管体制和食品卫生法律。而日本的奶业危机(2000年,1万多人饮奶中毒)则催生了号称世界最严格的日本食品安全法,刘兆彬司长表示,今年中国的奶业危机也催生了《乳品质量安全监督管理条例》,很快也要催生中国的《食品安全法》。

  刘兆彬认为,“乳业监管条例”在制度创新方面的成果和理念对其他食品行业颇具借鉴意义。“《条例》明确了中国产品质量监管的三脚架结构,即企业自律、政府监管、社会监督。这三个方面构成了国家整个产品质量安全,包括食品和乳品安全的监管范畴。”刘兆彬说。

  然而,《条例》中的一点仍然颇具争议,《条例》第一次明确提出,地方政府负总责。“中国整个经济发展的模式和构架就是政府主导的市场经济,中国政府掌控着全社会70%以上的经济资源。在我们国家400多部法律当中,80%法律的执法主体都是政府。这个体制的确立是符合中国实际情况的。”刘兆彬说。

  这意味着,把食品安全和乌纱帽挂钩,在中国当官也成了一个高风险“行业”。但目前来说,地方政府能否负起这个责任充满更大的不确定性。

  而乳业危机对许多食品行业的深层追问仍在继续。

  “危机折射的问题是,多年来乳制品企业的快速扩张,导致企业的生产能力大大超过了现有养殖的承受能力。”农业部畜牧司副司长陈伟生说。

  更关键的还在于,许多食品行业,在其唇齿相依的产业共生链上,各个环节的利益关系却是对立的。

  “在一个利益链条上,各个环环相扣的环节在利益上出现了问题,导致互相挤压,如果这些环节是一个利益共同体,这种通过损害消费者,从而最后损害自身利益的事情就不会这么大规模发生。” 刘兆彬说,这个综合并发症也是我国追赶型经济发展模式、高速成长的数量型增长模式的一个折射。

  中国人民大学教授温铁军表示,在产业业态内部,如何重构利益关系,形成良性利益调整,已经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

中国经营报记者:徐昙
分享到:
更多
打印此文】【关闭窗口
上一篇文章:关注食品添加剂解读非食用物质“黑名单”
下一篇文章:责任企业将主动对婴幼儿奶粉事件患儿进行赔偿
陕西食安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注明“本站原创”的信息作品,版权均属于本网所有。如偶有转载、摘编和发表本网信息作品,请注明"来源:“www.cnfdn.com.cn陕西食安网”。如需要经常性转载、摘编和发表本网信息作品,请事先与本 网联系。违反上述声明,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凡本网文稿内注明“来源:XXX”的文章,均转载自其他媒体,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根据“文责自负”的原则,转载该文章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的负责。
③ 如因本网发布的作品内容涉及版权或存在其他问题,请于文章发布后的30日内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
关于我们会员专区诚聘英才联系我们帮助信息电子商务在线投诉纠错留言网站导读友情链接
© 2001-2023版权所有 陕西食安网 |网管QQ| 345615198 1960375031 1405218651
本网特聘北京惠诚律师事务所律师为常年法律顾问。 技术支持:【善微云】
陕ICP备2023002380号-1

陕公网安备 6101960200024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