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施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是党中央、国务院作出的一项重大决策部署,是坚持以人为本、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具体体现,是维护社会公平、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举措,是提高民族素质、建设人力资源强国的必然要求,是对青少年健康成长的高度重视和极大关怀,对进一步推动教育事业发展、促进教育公平、提高民族素质、培养建设祖国的优秀人才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影响。
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主要包括启动国家试点:即从2011年秋季学期起,在集中连片特殊困难地区启动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试点工作。我省40个县(市)从今年春季学期开始实施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国家试点,受益学生达39.23万人。中央财政为试点地区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提供营养膳食补助,标准为每生每天3元(全年按照学生在校时间200天计算),每生每年补助600元,所需资金全部由中央财政承担。试点地区和学校要在营养食谱、原料供应、供餐模式、食品安全、监管体系等方面积极探索,为稳步推进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积累经验。支持地方试点:我省对国家试点未覆盖的大通县和平安县两县开展地方试点,生均补助标准、补助天数及其他相关要求参照国家试点规定执行,所需资金由省财政负担,受益学生达5万人,逐步改善农村牧区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营养健康状况。改善就餐条件:各地要统筹农村中小学校舍维修改造长效机制和中西部农村初中校舍改造工程资金,将学生食堂列为重点建设内容,使其达到餐饮服务许可的标准和要求。鼓励社会参与:鼓励共青团、妇联等人民团体,居民委员会、村民委员会等有关基层组织,以及企业、基金会、慈善机构,在地方人民政府统筹下,积极参与推进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工作,在改善就餐条件、创新供餐方式、加强社会监督等方面积极发挥作用。完善补助家庭经济困难寄宿学生生活费政策:从2011年秋季学期起,将补助家庭经济困难寄宿学生生活费标准每生每天提高1元,达到每生每天小学4元、初中5元。我省采取扩大补助范围,将中小学布局调整中新增的农村(含县城)寄宿生纳入生活补助范围,并实行动态调整,所需资金由省级财政负担;进一步提高补助标准,将全省农村(含县城)寄宿生生活补助,在现行标准基础上,六州小学和初中学生每人每年提高200元,西宁市、海东地区小学生每人每年提高200元,初中学生每人每年提高250元,用于学生营养改善,所需资金由省、州(地、市)、县财政共同承担;我省六州藏区同时落实“三江源”生态补偿机制,每生每年再增加100元的生活补助用于学生营养改善。
实施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是党和政府的民生工程,是人民群众的希望工程,是教育战线的责任工程,也可以说是中国教育发展史上的又一个里程碑,意义重大,影响深远,任务艰巨。这项计划覆盖面宽,涉及千家万户;情况复杂,交通条件、办学基础、学生饮食习惯等情况错综复杂,安全风险高。如何确保不发生食品安全责任事故,让学生吃得开心,让党和政府放心,让社会各界满意;还要让学生吃得有营养、吃得健康,要达到增强学生体质,促进学生健康成长的目的,就需要各地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必须准确把握政策内涵,精细化管理、规范化操作,切实保障学生营养改善计划的组织实施。
首先必须把食品安全摆在首要位置。明确食品安全是保障推进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工作的前提。据不完全统计,自实施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以来,出现问题最多的就是食品安全问题。中央和省市领导多次作出批示,强调学生营养改善计划的食品安全是“首要问题”和“重中之重”。因此,当前和以后的时间里必须明确工作责任。各地按照“政府负责、部门协同,分级管理,以县为主”的原则,建立了省、市、县三级责任体系。地方各级人民政府要切实加强对农村学生营养改善工作的组织领导,主要负责人负总责,分管负责人分工负责。建立健全试点学校校长为第一责任人的学校食品安全责任制。建立起在国务院统一领导下,地方为主,分级负责,各部门、各方面协同推进的责任体系、管理体制和工作机制,调动社会各方面的积极性,充分发挥各职能部门的作用,各司其职、各负其责,密切配合,协力推进,为计划实施提供有力的组织保障。
二是创新供餐机制。各地应从实际出发,多途径、多形式地开展学生营养改善工作。采取学校食堂供餐、餐饮企业送餐、家庭托餐、配送营养食品、中心学校带教学点等多种供餐模式。随着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推进、学校食堂建设和就餐条件不断改善,对供餐模式不断改进,逐步扩大学校食堂供餐比例,用三年左右时间,在全省基本形成学校食堂供餐为主、其它方式为补充的供餐模式。
三是严格规范管理。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应结合当地实际,制定中小学食堂供餐规范,明确数量、质量和操作标准。制定原料采购、食品配送、招标投标、供餐准入退出和经费管理办法,确保规范化操作,精细化管理。采取多种方式,及时将工作方案、实施进展、运行结果向社会公示。
四是加强营养教育。各地区和有关部门要充分利用各种宣传教育形式,向学生、家长、教师和供餐人员普及营养科学知识,培养科学的营养观念和饮食习惯,在行为上建立食品安全防范的心理防线。食品安全关系国计民生,在我国国民生活中意义重大。食品质量安全没有保证,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就没有保证,和谐社会也就无从谈起。
来源:青海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