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我走访了很多村镇的农村学校,看到那里的学生食堂条件很差。一天中午吃饭时,全校几十个学生围在一起吃大锅菜。那么多人只有一个菜,分到每个孩子饭碗里的只有一点点冬瓜和米饭。我当时看着心里特别难过。所以在今年的全国人大会议上,我提交了关于加大力度建设农村中小学食堂的建议。”全国人大代表、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云南省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张美兰说起当时的情景仍很感慨。
张美兰是哈尼族人,她关心也很了解少数民族地区的情况。“我们那里地处西部,又是少数民族地区,老百姓生活很清苦。每家都希望孩子能好好读书,将来有出息。但是我走访了很多农村学校后发现,学生食堂的条件很差。我看到孩子们上学背着沉重的包袱,里面装着柴火、粮食等,走在艰险的山路上。如果赶上下雨路滑,就更危险了。”张美兰介绍,由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不均衡,部分地区的学校食堂,特别是农村学校食堂的食品安全及建设仍然存在一些问题与隐患。许多西部地区的学校食堂建设令人担忧,有的学校食品安全意识不强,食堂基础条件薄弱,设施设备不完善,管理制度不健全,责任落实不到位,食品安全事件时有发生。
张美兰建议,要加强对农村学校食堂建设的管理和监督,提高农村学校食堂卫生水平。
“学校食堂建设要更重视中西部的农村地区,以方便离家远的学生在校就餐,解决农村孩子的实际问题和困难。对中西部、特别是少数民族地区除了优惠政策倾斜外,要加大资金投入、加大投资力度,把有限的资金用在刀刃上。”张美兰建议,为了学生的身体正常健康发育,要提高学生的伙食补助,同时为了鼓励食堂从业人员安心工作,也应该考虑提高他们的待遇。
“学校食堂建设和食品安全关系到广大师生身心健康、关系到社会和谐与稳定、关系到国家和民族的未来。”张美兰最后说,要加大农村学校食堂基础建设力度,在学校规划、建设(包括改建、扩建)过程中统筹考虑食堂设施和条件的改善,把学校食堂建设纳入中小学校舍安全工程等相关教育工程。
张美兰关心的不仅是怎样使更多的农村学生吃好饭的问题,她还关注着民族教育的发展。“近几年,我在一些地区调研走访时发现民族教育令人担忧,我认为有关部门在民族教育立法上要有新的突破。”张美兰说。
“民族教育是中国整个教育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谈起民族教育,张美兰感触很深,“中国有56个民族,民族教育同国家稳定密不可分。民族教育的目的不仅仅是让少数民族的孩子进入主流社会,还要通过教育培养大批民族知识群,通过他们来贯彻党的路线方针,传播科学技术知识,传承民族文化,从而保持边疆稳定和民族团结。”
“民族教育几十年的发展历程,有喜有忧。民族教育法制建设总是落后于民族教育自身的发展。由于民族教育法制的不健全,导致民族教育政策所确定的各项优惠措施难以落实,民族教育发展所需要的各种资源得不到保障。”张美兰认为,民族教育法规体系极不完善,忽视对民族教育在传承和发展少数民族文化中作用、角色的规范。过去的一些法律法规已经不适应现实需要,结合形势的发展,相关部门在民族教育立法上要有新的突破。
“民族教育中的职责、民族教育经费、师资、少数民族高层次人才严重缺乏,原因是高考的门槛高,虽然对少数民族考生有照顾,但这不是解决问题的根源,应建立长效机制,并从建立和完善少数民族教育法律制度的角度出发,科学有序地推进民族教育立法工作。”张美兰建议。
此外,张美兰认为,抓好少数民族“双语”师资和全国民族、贫困地区教师综合素质培训工作,建立和完善“双语”教育体制,也都非常必要。同时,还应该增加投入。“中央转移支付的财政投入已占到西部地区农村义务教育支出的80%以上。按照‘十二五’的教育攻坚目标,继续实施第二期‘国家贫困地区义务教育工程’,对民族地区特别是人口较少民族地区加大资金投入。”张美兰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