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登市工商局日前通过集中检查中发现,中小学校内小商店经营的食品,存在严重的食品卫生安全隐患。“三无”食品为何青睐校园小商店,这些食品卫生问题为何屡禁不止?记者在调查中发现,除了经营者惟利是图外,部分小学生对食品安全认知欠缺和监管存在盲区,也是“三无”小食品在这些商店大行其道的主要原因。
个别经营者“惟利是图”
调查发现,我市个体小商店包括校园及周边小商店内经营的食品大都从市区小型食品批发市场或个体食品加工厂进货,很少从大型正规批发商或厂家进货,所售商品品牌杂乱、小作坊产品多,知名厂家产品少,食品卫生安全自然难以得到保障。
据一家小商店的经营者介绍,许多经营者为扩大利润空间,就将小作坊产品作为进货首选。而我市中小学校商店大多是根据投标金额的高低,来决定校内商店经营权的归属,部分较大规模学校的中标金额每年高达15万元,这在很大程度上增加了商店的经营成本。“当然也不排除个别经营者利欲熏心,丧失天良,利用孩子对食品卫生安全辨别力不强的特点,以次充好,以假充真,赚取黑心钱。”该商店负责人说。
另外,据有关知情人士透露,很多个体食品加工厂会派专人到各个小商店推销自家生产的小食品,达成购买协议后,推销员就会上门送货,而商店经营者根本无从知道有关个体食品加工厂的具体情况,这样无疑会降低销售食品的安全系数。
部分商店处于监管“灯下黑”
“近年来,学生食品安全始终是工商部门关注的一个焦点问题。”工商局工作人员介绍,年前就曾花费半年时间对全市中小学校内商店进行了拉网式普查,取得了不错的成效,但一些不法商贩钻工商不能时时查处的空子,仍在销售不合格产品。“年后,工商部门将会随时突击检查校内商店、加大监管力度,让不法商贩无机可乘。”该工作人员介绍。
据市区某实验小学老师介绍,学校配备专管部门和分管主任对学校食堂及校内商店进行不定期检查,而在工商部门近期的检查中,该校内商店内销售的各类食品全部达标。但据有关知情人士透露,目前,大部分学校的商店对外承包经营,很多承包合同并未明确标明学校的监管职责,校方平时也很少能尽到对校内商店所经营的食品、进货渠道、进货台账进行监督检查的责任。
小学生只管“好吃”不问来处
“什么样的小食品是不合格的?”“什么是食品添加剂?”“为什么不能吃添加剂多的食品?”……3月16日上午,某小学对面的商店外,拿着各种小食品的学生对记者提出了各种各样的疑问,而正是孩子们对食品安全知识的匮乏,使得各种各样“垃圾食品”的销量一路飙升。
当这几个孩子得知食品的外包装上必须清晰标明QS认证标志、商品名、生产厂家、生产地址、生产日期、保质期等标识时,不约而同地端详起自己手中的小食品。“我这个找不到生产日期。”“我的生产日期看不清。”……各种各样的问题,使得孩子们纷纷表示再也不会购买这种不合格的小食品了。但也有的孩子表示,只要好吃就行,看到那些诱人的小食品摆在那里,管住自己的嘴是很难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