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济南高校毕业生离校的日子临近,“散伙饭”是一顿接着一顿。其间,一些毕业生为了应付各种“散伙”饭局,纷纷借钱当起了“负翁”。
毕业前夕,高校周边的饭店十分火爆。据山东大学附近一家餐馆的老板介绍,每年一到6月,他的饭店就迎来了学生的“散伙饭月”,“谢师宴”、“散伙饭”轮番登场,每天来吃饭的学生至少有几十个,周末更是天天爆满,啤酒都是成箱要,一顿饭下来动辄二三百元。
记者在采访中得知,即将毕业离校的大学生们目前饭局不断:从“全班散伙饭”到“老乡聚”,从“寝室聚”到“密友聚”……饭店也不再局限于学校周围的小饭店,档次也越来越高,内容更是越来越丰富,饭后还要有娱乐节目———吃喝完毕要么去“K歌”,或者打一通宵的牌。
济南某高校的大四学生小周告诉记者,随着毕业的临近,他已经连续赶了好几场饭局,先是班里的“散伙饭”,后来是“宿舍宴”,再后来是几个关系不错的朋友聚会。这几天下来,酒喝了不少不说,现在腰包也快掏空了。而且过两天还有几个饭局,这可让小周发起愁来:近来为找工作花了不少钱,生活费已经捉襟见肘了。
记者还了解到,一些学生因为吃“散伙饭”已经是“负债累累”,可也得硬着头皮去。“散伙饭”在大多数同学看来,意义不同寻常。“如果不去,就会扫其他同学的兴,也会失去和同学们最后交流、加深感情的机会,所以只好硬着头皮掏腰包了。”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对于“散伙饭”,绝大多数毕业生都表示如果花销不大,大家在一起吃饭、聊天,是无可厚非的。但是如果互相攀比、铺张浪费,多数毕业生都表示给个人增加了经济负担,但又不好意思拒绝。
对此,山大一位辅导员老师提醒,“散伙饭”应注重情感的交流,不应把大学最后的一段回忆变得越来越庸俗。大学毕业生基本上没有收入,如果过度地请吃“散伙饭”,必然会给自己和父母带来经济上的压力。情感交流完全可以通过其他多种途径来实现,如集体参加一些公益活动,或者同学之间互赠纪念品。(记者尹玉涛实习生张利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