泡菜一直以来是消费者餐桌上的开胃佳肴。随着成都餐饮业的火爆,着实带动了泡菜产业的发展。不管是在高档的酒楼还是路边的小餐馆,消费者在“酒过三巡”后,总免不了点上一碟泡菜,用作下饭之用。
近日,有知情人致电本报,称不少餐馆所谓采用“独门秘笈”制作的泡菜,其实基本上都来自于批发市场,这些泡菜均是手工作坊生产,卫生状况不尽人意。
知情者反映的情况是否属实?小食品批发市场所销售的散装泡菜质量如何?日前,记者带着疑问,走访了成都市部分小食品批发市场。
镜头一:
卫生状况不容乐观
记者走访调查了成都部分食品批发市场发现,大部分散装泡菜并没有标注生产日期,即使个别标注了相关信息,大多也比较模糊。如生产日期不明确、生产厂家具体地址不清等状况,消费者很难辨别。
记者注意,盛装这些散装泡菜不是传统的泡菜坛子,而是放在塑料桶里。由于桶上的盖子没有盖严,散发出的味道惹来苍蝇、蚊虫驻足。
在西南食品城4区1栋的蜀阳泡菜系列经销店里,记者看到,用于盛装散装泡菜的塑料桶占据了摊位大部分位置。店外摆着几个大桶,桶上面还摆放着酸萝卜、朝天椒、小米辣、泡酸菜等样品,从没有盖子的塑料桶里散发出刺激性气味,不时有苍蝇蚊虫在周围停留。
就在这时,一位长期在这家进货的某餐馆老板一口气买了10多公斤的酸萝卜。“购买的这些萝卜还需要加工吗?”面对记者的疑问,这位老板称:“不需要了,直接拿回餐馆就可以食用,如果再泡的话,口感就会感到很酸。”记者注意到,该老板在购买的过程中,直接将手伸进塑料桶里挑选,不时的搅动使呈黄色的泡菜水更加浑浊。
对于腌渍泡菜、散装调味料等散装泡菜没有防尘罩或其它隔离设备,记者随机采访了一些消费者。一位大妈就说:“这些东西放在外面,消费者可以很直观地看其质量,不过,任凭苍蝇蚊虫肆虐,卫生状况的确让人担忧。”
镜头二:
不知散装泡菜有保质期
8月22日,记者在西南食品城里调查后发现,部分散装泡菜大多无保质期,消费者根本就不清楚是否过期。
“市场上出售的泡菜大多是用萝卜、辣椒、榨菜等作为原料,一些私人小作坊用来腌制泡菜的蔬菜往往都是从市场上买回来的,有些蔬菜都是菜农卖剩下的,抛开新鲜程度不说,往往还有枯黄菜叶甚至腐烂的菜夹杂其中。”知情者告诉记者:“反正腌制出来都一个色,谁能看得出来?”调查中,记者发现,同类散装泡菜,有的摊位卖1.5元一斤,而有的摊位却卖3元一斤。当记者提出质疑时,卖价高的摊主告诉记者,“我所销售的泡菜,就连进货价都要1块多钱一斤,怎么可能以1.5元的价格卖出去呢,除非是泡菜质量有问题。”
在该市场“海天酱油”的泡菜门市上,摆放着各种袋装泡菜,有的泡菜包装袋上积满了厚厚的一层灰,里面到底是什么泡菜,根本看不出。记者随手拿起一包袋装泡菜,看到其背面的生产日期是2007年11月30号,早已过了包装上注明的8个月的保质期。老板告诉记者,这些都是正宗的四川泡菜,味道特别好,他们在这里卖了好几年,一直很受欢迎。当记者要求提供该批次产品质检报告时,老板竟说不知道,还奇怪地反问记者:“泡菜也有保质期吗?除非变味霉烂了才不能卖。”
记者在调查采访过程中还注意到,大部分消费者在购买散装泡菜时,一般不过问生产日期、保存方法、保质期等基本信息,特别是部分老年人,他们凭自己多年经验买散装泡菜,往往忽略这些细节。一位正在购买散装泡菜的大爷告诉记者:“因为价格相对便宜,平时都爱买散装泡菜,在购买时主要通过肉眼观察、闻气味或者用手触摸等方法来判断其质量的好坏。”
镜头三:
QS 标志缺失
记者调查时注意到,目前食品批发市场上销售的泡菜、酱菜类、豆瓣调味品等食品,既有真空包装,也有散装出售。散装泡菜更是难见Q S 标志,而消费者也多不在意。
在成都华丰食品批发城,一位正在买散装泡菜的傅女士告诉记者:“我购买的标准一般是看颜色和闻气味,以此判断质量好坏。”张先生则表示:“我没有这么多精力去管这样小的事情,真吃出问题商家跑不了。”
成都市新都区质监局法规科科长谭静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2005年国务院下发的《生产许可证条例》以及《食品生产加工企业质量安全监管实施细则》中规定,食品生产加工企业是指有固定厂房、加工设备、工艺流程的,质监部门在审查时就能准确地给出关键控制点和具体出厂检验指标。“酱腌菜在入市前一定会有国标、行标或者企标中的一个标准,如果在散装外包装上没有Q S 标志,那么在大包装外都必须要有。”谭静表示,市场里的散装泡菜可能会出现两种情况:一种是直接卖给消费者,这样的散装泡菜必须要有Q S 标志,而且即便是散装泡菜,商家也应清楚地出示“散装食品”应有的统一标志;第二种就是二次加工,但是即便二次加工的产品,也必须要取得Q S 认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