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陕西食安网!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联系我们    在线投诉
网站眉顶图
首页 | 资讯中心 | 消费警示 | 食品时政 | 法律法规 | 企业风采 | 食品科技 | 安全示范 | 食品与法 | 饮食安全 | 地方报道 | 茶馆奇闻 | 美食中国 | 饮食文化 | 展会
公告 | 消费动态 | 教你一手 | 食品鉴别 | 名录大全 | 校园饮食 | 中华名号 | 热点聚焦 | 农业动态 | 特色食品 | 专家提醒 | 健康提示 | 食安动态 | 权威公示 | 果蔬
您当前位置:陕西食安网 >> 消费警示 >> 浏览消费警示
《食品生产许可管理办法》下月起实施 买食品不再只认QS
来源:经济观察报    更新时间:2015年09月28日    关注度:     【字体:

10月1日起,被称为“史上最严食品安全法”的新《食品安全法》将正式实施,为规范食品生产经营许可活动,加强食品生产经营监督管理,配套法规《食品生产许可管理办法》也将同步施行。对消费者来说最直观的影响是,食品包装袋上认了十年的QS认证标志将不再用于食品,取而代之的是有SC标志的编码。

调整了哪些?

简化手续,“一品一证”变“一企一证”

食品安全,生产环节是源头,对于其准入门槛,我国相关法律有着明确的规定。以食品生产许可主体为例,要求申请人必须以企业组织的形式提交,而个体工商户是不能申请的。

而根据即将实施的管理办法,申请主体的范围扩大了,企业法人、合伙企业、个人独资企业、个体工商户等以营业执照载明的主体可作为食品生产许可的申请人。

从申请条件可以看出,管理办法放宽了食品生产的市场准入条件,只要场所和环境、人员和制度、设施与设备、环境与卫生等满足申办要求,即可前来申请食品生产许可。

管理办法的新规与旧的《食品生产许可管理》相比,还扩大了范畴,把保健食品、食品添加剂、特殊医学用途食品等纳入食品生产许可的范畴,并由省级食药监负责。而之前保健食品是由卫生部门核发“健”字号标识,而特殊医学用途食品并未作单项列出。而这将有利于全面理顺目前混乱的保健食品市场的监管,消费者的保健食品消费将得到保障。

管理办法还体现了食药监管部门简政放权、简化审批手续、提高审批效率的思路,而这一点是生产熟食的企业负责人李志林最为关注的。他所在的企业既生产豆制品熟食,还生产肉制品熟食,两者在同一栋厂房里生产,但必须取得两份许可证。而新的管理办法第四条指出,食品生产许可实行一企一证原则,即同一个食品生产者从事食品生产活动,应当取得一个食品生产许可证。“‘一品一证’变为‘一企一证’,对企业生产实施许可,将会减少企业在申请、核报方面的流程,效率也将更高。”

为何这样调整?

顺应机构改革,买食品认QS标识成过去式

在过去十年,监管人员提到如何鉴别食品真假时,都会提醒要认准QS(QualitySafety)标志。而管理办法第29条明确,食品生产许可证编号由SC(QiyeshipinShengchanxuke,“生产”的汉语拼音字母缩写)和14位阿拉伯数字组成。数字从左至右依次为:3位食品类别编码、2位省(自治区、直辖市)代码、2位市(地)代码、2位县(区)代码、4位顺序码、1位校验码。

对于这一调整的初衷,记者从长沙市食药监局了解到,QS认证是质量监管体系下生产许可认证的标识,包括食品生产许可和工业生产许可。包括食品在内,共有66种工业产品在经营销售时需要印贴QS标志。但随着国家对于食品安全的重视,近年来推动食药监管体系的改革,将食品生产的监管从质量监管部门剥离出来,组合成食药监管部门,因此在食品生产管理办法的许可上进行了配套的调整和改变。

对于管理办法的实施,企业关注得更多的是有多久的过渡期,会不会造成包装的浪费。而在这一点上,管理办法给予企业最长不超过三年过渡期,即2018年10月1日前,食品生产企业可继续使用原包装和产品标签。使用原包装和产品标签的食品,在保质期内可继续销售。对于消费者来说,这个时间之前,市场上食品包装会有一个两个标识并存时间段。

监管能否跟上?

监管人员最担心监管对象数量与监管责任的矛盾

每个人的监管能力有多大、监管范围怎样确定、监管责任如何承担,在管理办法推出之初,每一名基层食药监管人员心里都有这样的疑问和担心。

根据管理办法,许可证正本要载明日常监管机构、日常监管人员、投诉举报电话、签发人、二维码等信息,副本还要载明外设仓库。这也就意味着,哪家涉食涉药单位的监管责任人、监管责任,都会一一明确地纸载笔记并挂于墙上。同时也意味着,哪家单位出现食药安全问题,追责更明确,也体现了食药机构改革轻审批、重监管的思路。

“监管对象数量与监管人员数量不匹配,将会有矛盾。”一名不愿意透露姓名的基层监管人员分析说,长沙市有6万家流通企业,餐饮3万余家,食品生产企业5000家左右,需要监管的对象总计有十万家左右。市县区全系统的监管人员仅千余人左右。

“监管人员的流动性比较大,而要做到监管百分之百全覆盖、要监管到位,一名监管人员的能力能担负起多少家企业的监管,能否扎实地监管到位,管不好是否被问责,特别是一些突发性的、预料不到的食品安全事件一旦引发了舆论危机,失职的烈火就会引向监管部门和监管人员,这些是我们考虑得比较多的问题。”来源:长沙晚报 作者:周辉霞

分享到:
更多
打印此文】【关闭窗口
上一篇文章:福建不少“泰国香米”是假的 出口中国仅13万吨
下一篇文章:濮阳女士网购10罐奶粉 打开一看竟是淀粉
陕西食安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注明“本站原创”的信息作品,版权均属于本网所有。如偶有转载、摘编和发表本网信息作品,请注明"来源:“www.cnfdn.com.cn陕西食安网”。如需要经常性转载、摘编和发表本网信息作品,请事先与本 网联系。违反上述声明,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凡本网文稿内注明“来源:XXX”的文章,均转载自其他媒体,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根据“文责自负”的原则,转载该文章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的负责。
③ 如因本网发布的作品内容涉及版权或存在其他问题,请于文章发布后的30日内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
关于我们会员专区诚聘英才联系我们帮助信息电子商务在线投诉纠错留言网站导读友情链接
© 2001-2023版权所有 陕西食安网 |网管QQ| 345615198 1960375031 1405218651
本网特聘北京惠诚律师事务所律师为常年法律顾问。 技术支持:【善微云】
陕ICP备2023002380号-1

陕公网安备 6101960200024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