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陕西食安网!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联系我们    在线投诉
网站眉顶图
首页 | 资讯中心 | 消费警示 | 食品时政 | 法律法规 | 企业风采 | 食品科技 | 安全示范 | 食品与法 | 饮食安全 | 地方报道 | 茶馆奇闻 | 美食中国 | 饮食文化 | 展会
公告 | 消费动态 | 教你一手 | 食品鉴别 | 名录大全 | 校园饮食 | 中华名号 | 热点聚焦 | 农业动态 | 特色食品 | 专家提醒 | 健康提示 | 食安动态 | 权威公示 | 果蔬
您当前位置:陕西食安网 >> 消费警示 >> 浏览消费警示
乳酸菌饮料误导消费者 喝罐味全等于吃15块方糖
来源:法治周末     更新时间:2013年07月31日    关注度:     【字体:

点击浏览下一页

资料图

  喝一罐味全乳酸菌等于吃了15块方糖

  对出厂一星期左右的乳酸菌饮品进行检测,其所含有益菌还是有活性的,但是再放置一段时间,大部分可能都死掉了

  菌种名字很长,于是蒙牛、伊利等乳企就用英文字母的缩写来表示,但这个菌种究竟是什么,很多时候只有企业自己清楚,甚至连搞研究的专家都看不懂,更别说消费者了

  法治周末见习记者 蔡长春

  “喝一罐味全乳酸菌等于吃了15块方糖!”

  一条关于乳酸菌饮料含糖量过高的微博近日引发公众的广泛关注。该微博指出,虽然味全乳酸菌饮品在宣传上打出0脂肪概念,但0脂肪不等于0热量,喝下一罐400多毫升的乳酸菌饮料相当于吃下去了15块方糖。

  对此,法治周末记者走访了北京多家大型超市,在对比了多种乳酸菌饮料的营养成分后发现,味全在其产品外包装上标注的含糖量为16.2g/100ml。除此之外,有超过半数的乳酸菌产品标注含糖量超过9g/100ml。

  不仅如此,乳酸菌饮料清理肠道有助健康的功能也存在着较大的争议。

  知名乳业专家王丁棉告诉法治周末记者:“如果乳酸菌饮料选用的不是很优质的益生菌,在经过胃部高酸区到达肠道的过程中,基本上70%甚至80%的益生菌就都已经被杀死了。”

  据王丁棉介绍,只有活菌才具有相应的清理肠道等功能,而乳酸菌中的有效菌群会随着存放时间的延长自然衰亡,相比于出厂时的活菌数,销售时可能连十分之一都没有了,这样消费者等于白白喝了糖水。

  在王丁棉看来,现在很多商家都打着乳酸菌、益生菌等概念来推广自己的产品,但有些确实是过度宣传。加之一些商家在产品标识上对活菌数量等重要信息标注不明,也存在着误导消费者的嫌疑。

  “乳酸菌饮料确实能够带给消费者一定益处,不过目前市场上也存在着诸多乱象。”大连工业大学食品学院教授农绍庄在接受法治周末记者采访时表示,早在2003年就已经颁布实施的相关标准亟待完善,通过相关部门的调控与管理,才能更好地促进该行业继续向前发展。

  一瓶乳酸菌相当十块方糖含糖量

  乳酸菌饮料可以调节人体肠道健康,“帮助肠道做运动”,这早已成为商家的核心卖点。

  农绍庄教授告诉法治周末记者:“所谓乳酸菌饮料是一种含有益生菌的饮品。从微循环理论来看,如果我们摄入一些有益菌进入人体肠道并形成有益菌菌群,就会抑制一些有害菌的生长,确实对身体有益。”

  不过,乳酸菌饮料能否有效地发挥其应有作用,却是“有条件”的。

  农绍庄表示,这是因为人体的消化道内存在大量胃酸,乳酸菌要通过消化道进入肠道内其实是比较困难的,甚至在这种条件下,很多有益菌可能就都死掉了,会损失很大一部分。

  因此,如何保证这些有益菌能够安全到达肠道,就成了人们摄入乳酸菌的一大关键问题。

  据王丁棉介绍,一些做得较好的乳酸菌企业,在其产品出厂的时候,往往会有意识地提高其活性乳酸菌含量,以此来保证消费者的最终摄入量。

  此外,王丁棉还表示,除了乳酸菌通过人体高酸区的能力外,其在相关产品保质期内的衰亡速度也非常重要。

  “一些产品的缺点就在于,出厂一个星期左右时进行检测,其所含乳酸菌还是有活性的,但是再放置一段时间的话大部分可能就都死掉了。”王丁棉告诉法治周末记者,“这样本来就是死菌的产品,吃下去就更没效果了。”

  除此之外,王丁棉告还诉法治周末记者,目前市场上很多乳酸菌饮料都是要放糖的。

  法治周末记者在调查中也发现,在多数乳酸菌饮料的外包装中,虽然都标注着其中含有糖类成分,但是几乎都没有清楚地显示出其具体的含糖量。

  而据了解,在乳酸菌饮料营养成分中,所谓的碳水化合物一项其实指的就是含糖量。

  在对比了多种乳酸菌饮料后法治周末记者发现,按照相关产品上标注的碳水化合物指标,大半以上产品的含糖量都超过了9g/100ml。如果按照每块方糖4.5g、每瓶饮料500ml进行计算,普通一瓶乳酸菌饮料就可能含有10块方糖的糖分。

  在王丁棉看来,一些乳酸菌饮料的含糖量虽然较高,但是其营养价值却是普遍偏低的。

  “这是因为乳酸菌饮料中的蛋白质含量比较低,品质好些的能够达到1.2g/100ml,而大部分还都是在0.7g到0.8g左右。”王丁棉表示。

  农绍庄认为,经过调配加水加糖的才是乳酸菌饮料,其蛋白质含量远不如酸奶等一些乳品。

  “乳制品核心就是蛋白质含量,乳酸菌的蛋白质含量远低于牛奶。”乳制品行业资深人士余斌品也告诉法治周末记者。

  专家都看不懂的产品宣传

  “欢迎您品尝下我们的产品,它含有大量的益生菌,对您的身体健康非常有帮助。”在记者走访的超市中,多家乳酸菌饮料的导购都在向消费者进行着宣传推广。

  在众多的乳酸菌产品外包装上,法治周末记者也发现,各大品牌纷纷打出了五花八门的“概念”,有“活力C菌”、“植物乳杆菌”等众多品类。比如蒙牛优益C活性乳酸菌酸奶、伊利畅轻A+BB复活益生菌优酪乳等宣传,着实让人看得眼花缭乱。

  “现在买这种饮料早就不看成分说明了。”一位消费者告诉法治周末记者,“上面写得那么复杂,看也不懂,所以要么听宣传,要么选品牌。”

  在相关专家看来,这样的厂家产品包装宣传并不利于消费者进行正确的选择。

  王丁棉认为,像伊利、蒙牛宣传的以英文字母为代称的菌种,其实就是在玩手法。

  他表示,由于其菌种名字很长,于是他们就用英文字母代表的缩写来表示,但这个菌种究竟是什么,很多时候只有企业自己清楚,甚至连搞研究的专家都看不懂,更别说消费者了。

  此外,记者还关注到,对于与产品质量直接相关的活菌数量,目前在标注上也并不统一,有的标注为“300亿活性乳酸菌”,有的是“出厂时3×10^8CFU/ml”,还有的是“乳酸菌活菌数≥3×10^8CFU/ml”等。

  这在王丁棉看来是一个亟待规范的领域,乳酸菌活菌量标识最好由国家统一规范到百分比的形式,而且要将其与产品的保质期挂钩。

  王丁棉还告诉记者,乳酸菌饮料需要进行低温保存,以降低其中乳酸菌的衰亡速度,而现在有的厂家在产品包装上标注的却是“冷藏最佳”,有的甚至没有任何提醒信息。

  “这样就很容易导致在流通和销售环节中,乳酸菌饮料因此没有被放入适当的保存环境,从而导致其活性菌数量大幅下降。因此,这也是一种不负责任的误导性行为。”王丁棉说。而更让他气愤的是,有些厂家的产品明明是死菌,厂家却还将其标注为活性菌,这种行为更加扰乱了市场的正常秩序。

  旧国标已经“过时”

  据记者了解,乳酸菌饮品产业已连续多年以每年25%以上的速度递增,年产量突破160万吨,产值突破50亿元。

  王丁棉也告诉法治周末记者,近些年包括澳洲、新西兰、台湾等地的很多品牌都在做益生菌产品的开发,基本上每隔一两年,就会有企业找他讨论某个新品种的发展前景。

  与此同时,乳酸菌行业至今仍在使用10多年前制定的《乳酸菌饮料》和《乳酸菌饮料卫生标准》两个相关文件。

  据王丁棉介绍,早在2005年左右,业内曾经组织过一次益生菌国家标准修订的研讨会,不过当时一些专家出于维护行业发展的考虑,甚至还想将国家规定的10^6CFU/ml乳酸菌含量标准降低为10^5CFU/ml。

  而这在王丁棉看来是十分荒谬的,他认为国际上已经普遍使用10^7CFU/ml的标准,而我们当时的研发水平是可以达到与国际接轨的程度的。

  此外,王丁棉还表示,旧标准中规定“出厂3天内产品乳酸菌含量必须高于1×106CFU/ml,在销售时,只要有活性菌检查出来即可”,这一条款也是需要进一步修订的,因为与消费者息息相关的是保质期内有多少活性菌在里面,而不是出厂时的数值。

  王丁棉早在七八年前就已经多次呼吁过此类问题,不过,由于当时制定标准的团队大多是一些行业性的专家,而真正从事科研开发的专家较少,因此这些建议也一直未被采纳。

  农绍庄告诉记者,对哪一种菌更适合成为乳酸菌饮料的选择,能够更好地到达肠道形成有益菌群,并对消费者肠道或者身体有益,目前来说还没有明确的标准。

  此外,农绍庄还表示,对乳酸菌的保存环境和保存时间也应该有标准。

  农绍庄认为,乳酸菌饮料行业的发展,应该伴随着相应的风险评估和国家标准的完善,以此来保证其健康发展。

  而在王丁棉看来,当前我国乳酸菌行业发展十分迅速,一些企业、高校也都在对益生菌菌种进行研究,尤其是相关企业的科研能力与实际应用能力都达到了一定的水平。

  “不过在新益生菌菌种的科研上,我们还需要进一步努力,目前对一些好的菌种的科研还处在空白状态。”王丁棉表示。

分享到:
更多
打印此文】【关闭窗口
上一篇文章:“六月黄”多为塘蟹 并非湖蟹
下一篇文章:西宁豆腐黑作坊被曝光 环境貌似废品收购站
陕西食安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注明“本站原创”的信息作品,版权均属于本网所有。如偶有转载、摘编和发表本网信息作品,请注明"来源:“www.cnfdn.com.cn陕西食安网”。如需要经常性转载、摘编和发表本网信息作品,请事先与本 网联系。违反上述声明,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凡本网文稿内注明“来源:XXX”的文章,均转载自其他媒体,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根据“文责自负”的原则,转载该文章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的负责。
③ 如因本网发布的作品内容涉及版权或存在其他问题,请于文章发布后的30日内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
关于我们会员专区诚聘英才联系我们帮助信息电子商务在线投诉纠错留言网站导读友情链接
© 2001-2023版权所有 陕西食安网 |网管QQ| 345615198 1960375031 1405218651
本网特聘北京惠诚律师事务所律师为常年法律顾问。 技术支持:【善微云】
陕ICP备2023002380号-1

陕公网安备 6101960200024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