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陕西食安网!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联系我们    在线投诉
网站眉顶图
首页 | 资讯中心 | 消费警示 | 食品时政 | 法律法规 | 企业风采 | 食品科技 | 安全示范 | 食品与法 | 饮食安全 | 地方报道 | 茶馆奇闻 | 美食中国 | 饮食文化 | 展会
公告 | 消费动态 | 教你一手 | 食品鉴别 | 名录大全 | 校园饮食 | 中华名号 | 热点聚焦 | 农业动态 | 特色食品 | 专家提醒 | 健康提示 | 食安动态 | 权威公示 | 果蔬
您当前位置:陕西食安网 >> 消费警示 >> 浏览消费警示
网民:整治“可乐”防腐剂还须企业“防腐”
来源:本站原创    更新时间:2011年07月19日    关注度:      【字体:

  近日,各大媒体纷纷报道,台湾地区“卫生署食品药物管理局”在检验来自上海可口可乐公司的“可口可乐ZER O PM原液主剂饮料配料”时,检验出“对羟基苯甲酸甲酯”防腐剂,每公斤含2.062克,而这种防腐剂在台湾规定是不得添加到碳酸饮料内的。

  使用量成争论焦点网民调侃“稀释浓度”

  据可口可乐中国区公关事务总监翟嵋介绍,此次被查出有问题的产品是用于现调机里面,检测样本是未稀释的浓缩原液,而最终的产品则需稀释后才会进行现调机杯装汽水的销售,稀释后浓度仅为每公斤0.015毫克,这是完全安全的。

  对此,有网民调侃道,原液浓度为每公斤含2.062克,而稀释后浓度仅为每公斤0.015毫克,稀释倍数为2.062×1000/0.015=137466倍!也就是说1克可乐原液可稀释成137公斤可乐!简直是“无本万利”!

  对于对羟基苯甲酸甲酯的危害,不少网民引用了中国农业大学副教授范志红的解释。该专家表示,国家规定每公斤饮料中对羟基苯甲酸甲酯的最大允许使用量为1克。这种防腐剂安全性较高,致死量为每公斤4克,即一名体重50公斤的人每天摄入200克会达到致死量。但她同时强调,尽管害处不大,还是会增加人体肝脏系统的负担。有不少网民指出,若大量食用该种防腐剂,可能会造成肠胃不适,皮肤、黏膜发炎和产生女性荷尔蒙。

  也有网民提醒大家要“保持适当的克制”。署名“盼盼”的网民说,对这个问题不要因噎废食。其实很多东西都会对人体产生不好的影响,防腐剂需要的是合理运用,大家没必要“谈防腐剂色变”。

  两岸标准不一网民责难监管部门

  可口可乐公司台湾分公司对此事做出的解释是,各地区对羟基苯甲酸甲酯添加成分的标准不同,该批原液并非台湾采购,是不小心误送到台湾的,该配料在中国内地则属于合法食品添加剂。

  对此,网民“浩晟”说,如果不是误送到台湾,恐怕我们还不知道大陆的饮料检测标准要低于台湾,这也说明了为什么在台湾闹得沸沸扬扬的塑化剂事件,在大陆却平安无事,看来不是食品里没有这些,而是我们的质监部门对于这类添加剂容忍度太大所致。

  署名“BelieveW onder”的博客文章说,为什么在台湾被明令禁止的添加剂在大陆会合法呢?大陆和台湾都来自于同一祖先,既然个体没差异,那就只能是法规的差异了。我认为有关部门应该做些反思。说得极端一些,瘦肉精、三聚氰胺、苏丹红等国家明令禁止的添加剂一直屡禁不止,究其原因虽有被利益蒙蔽双眼的因素,但国家监控处罚不力也难逃干系。

  还有不少网民指出,台湾塑化剂风波未平,防腐剂风波又起,也许我们更应该从中看到台湾监管部门的作为。我们的奶业标准低,电梯验收标准低,建房质量标准低,路桥标准低,食品安全标准低,也许只有“和国际接轨”这句口号喊得高!

  解释很“从容”网民呼唤企业责任

  署名“张波”的博客文章指出,可口可乐的回应大概有几个层面的意思:一是检出的是事实;二是隐含承认了两种检出物的潜在危险(在台湾),强调在大陆是安全的;三是不是可口可乐产品出了问题,是不小心送错了。这除了印证大陆食品安全标准落后之外,也表明了企业责任的缺失。对于食品中存在潜在威胁一事,可口可乐竟然“从容”地用标准不同、运送失误来解释,丝毫没从消费者身体安全角度进行考虑,并且未表态要收回潜在威胁食品或者生产更为安全的食品,其对大陆消费者身体健康的漠视和傲慢跃然纸上。相信傲慢对待消费者的企业会遭到惩罚,因为消费者用脚投票。

  也有网民指出,主管部门尚且“自废武功”降低标准,企业又怎能主动增加成本。企业丢失了社会责任感,那么只要有漏洞存在,它们就能漠视一切。因此,请不要给那些没有责任感的企业任何可乘之机。(记者 夏保强 整理)

分享到:
更多
打印此文】【关闭窗口
上一篇文章:见面海口点单 百合网女友原来是“酒托”
下一篇文章:黑作坊用食品添加剂海藻酸钠制作海蜇
陕西食安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注明“本站原创”的信息作品,版权均属于本网所有。如偶有转载、摘编和发表本网信息作品,请注明"来源:“www.cnfdn.com.cn陕西食安网”。如需要经常性转载、摘编和发表本网信息作品,请事先与本 网联系。违反上述声明,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凡本网文稿内注明“来源:XXX”的文章,均转载自其他媒体,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根据“文责自负”的原则,转载该文章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的负责。
③ 如因本网发布的作品内容涉及版权或存在其他问题,请于文章发布后的30日内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
关于我们会员专区诚聘英才联系我们帮助信息电子商务在线投诉纠错留言网站导读友情链接
© 2001-2023版权所有 陕西食安网 |网管QQ| 345615198 1960375031 1405218651
本网特聘北京惠诚律师事务所律师为常年法律顾问。 技术支持:【善微云】
陕ICP备2023002380号-1

陕公网安备 6101960200024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