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陕西食安网!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联系我们    在线投诉
网站眉顶图
首页 | 资讯中心 | 消费警示 | 食品时政 | 法律法规 | 企业风采 | 食品科技 | 安全示范 | 食品与法 | 饮食安全 | 地方报道 | 茶馆奇闻 | 美食中国 | 饮食文化 | 展会
公告 | 消费动态 | 教你一手 | 食品鉴别 | 名录大全 | 校园饮食 | 中华名号 | 热点聚焦 | 农业动态 | 特色食品 | 专家提醒 | 健康提示 | 食安动态 | 权威公示 | 果蔬
您当前位置:陕西食安网 >> 消费警示 >> 浏览消费警示
市民吃针眼西瓜后喉咙痛 疑瓜里加了甜蜜素
来源:半岛网-半岛都市报    更新时间:2010年06月20日    关注度:     【字体:
点击浏览下一页


点击浏览下一页


    6月11日,市民张女士给信报热线80889088打来电话,爆料自己在湛山附近的农贸市场摊点买到了一个“针眼”西瓜。在食用后,舌头、喉咙均出现了火辣辣疼痛不舒服的感觉 。到底这“针眼”西瓜里注入的是什么东西呢?专业人士说可能是一种红色的添加剂甜蜜素,食品染料和工业染料都有可能。

    市民买到“针眼”西瓜

    在湛山小区内,记者见到了遭遇“针眼”西瓜的张女士,并看见了张女士细心收藏下的“针眼”部分。

    “你看这块,一看就很不正常,这里还有一个小眼儿。”顺着张女士的手指,记者见到一块西瓜皮,西瓜里面瓜皮和瓜瓤相接的地方,出现了核桃大小、红褐色的部分,味道与坏掉的西瓜一样,用手一掐,还很硬。与这块像是坏掉地方相对,在瓜皮外部,记者看到了一个微小的孔,小孔四周还有微微的凸起。

    张女士告诉记者,“我一开始真没在意,还以为是在运送过程中碰到磕到了,可谁知这西瓜一入口,味道就不对,特别甜。”张女士曾在甘肃生活了30多年,天天与瓜果梨桃打交道,这西瓜到底什么味道,自己的舌头很有感觉。“而且吃了几口之后,我和女儿的舌头还有喉咙,都有了火辣辣的感觉,相当难受。”

    “我还回去找那个摊贩了,可他非说是运输时被小石子磕到了,而且还说自己的瓜一定没有加甜蜜素之类的东西。”记者也尝了几口张女士的西瓜,确实很甜,但没过十分钟,嗓子也出现了发涩、火辣的感觉。

    摊贩闭口不提添加剂

    记者来到张女士买瓜的摊点,整个农贸市场里销售两种西瓜,一种就是张女士购买的昌乐地雷瓜,个头较大,一种是昌乐地区的红玉瓜,个头较小。

    记者走访了整个农贸市场里七八家水果摊,但得到的答案全是“绝对没有!”四个字。不止农贸市场里,记者走访的所有摊贩,对于添加剂都十分敏感,只要记者一问 ,大家都会闭口不谈。

    此外,从一位摊贩处,记者还了解到了昌乐地雷瓜的运输过程。“瓜都是半夜到瓜田去摘的,我们自己下到瓜田里面摘,然后再装车,再连夜运到青岛来,然后再摆上摊,前前后后怎么也要五个小时的时间。”卖西瓜的大姐说,为了保证新鲜,她从来都是如此。

    可能是红色染料在捣鬼

    到底这“针眼”西瓜里注入的是什么东西呢?记者电话咨询了青岛农业大学食品学院的耿欣老师。

    在听了记者的叙述后,耿老师说,“究竟西瓜里注入的是什么,现在还不太好确定。可能是一种红色的添加剂,而一般红色的添加剂可能是食品染料,也可能是工业染料。”

    通过耿老师的介绍,记者了解到,天然的红色添加剂有萝卜红、红曲等,而合成的添加剂则有胭脂红等等,这些添加剂在一定量范围内食用是可以的。“按照国家指定的食品添加剂卫生标准,添加剂有一个每日允许的摄入量,在这个范围内是可以放心食用的。而工业上用于印染或者造纸的工业染料,如苏丹红等,是不能食用的。”

    耿老师还说,根据西瓜“针眼”的位置已经变色,说明局部已经氧化,再就是吃起来的口感比较差,这就更加说明西瓜内注入的不明物质在量上是比较大的,对人体还是有一定伤害的。

    但耿老师表示,具体是何种添加剂,还需将剩下的西瓜送去检验,才能得知。

    买到“针眼”西瓜应该找哪个部门

    张女士现在还有个疑问,买到“针眼”西瓜,自己该怎么办呢?记者当天下午咨询了工商、质监、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等许多部门,但目前还未得到确切的答复。

    首先记者拨通了12315热线电话,工作人员表示,他们只负责超市和商店内的商品问题,在农贸市场内购买的西瓜,没有相应的票据,想维权也十分困难。

    随后,记者又拨打了质监局的电话,但答复是:应归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负责。而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的工作人员则说,如果西瓜制成了类似西瓜糖、西瓜膏的食品,那应归他们负责,但是田间地头摘下来的,需要找农委或者蔬菜办等部门。

    但在农委和蔬菜办,记者还是继续碰壁,蔬菜办让记者拨打农委的电话,农委的工作人员说应寻求市食品安全委员会的帮助,或者拨打12315找工商部门,让工商与商务局联合查处。让记者十分无奈的是,市食品安全委员会的电话,一直无人接听。文/图 实习生 徐圆 记者 吴鲲 (请市民张女士到本报领取线索费100元)

(来源:半岛网-城市信报) [编辑: 宋涛]
分享到:
更多
打印此文】【关闭窗口
上一篇文章:高价酱醋价高近10倍 营养价值未必优于普通货
下一篇文章:RFID研究发现食品木质托盘含多种致命菌
陕西食安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注明“本站原创”的信息作品,版权均属于本网所有。如偶有转载、摘编和发表本网信息作品,请注明"来源:“www.cnfdn.com.cn陕西食安网”。如需要经常性转载、摘编和发表本网信息作品,请事先与本 网联系。违反上述声明,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凡本网文稿内注明“来源:XXX”的文章,均转载自其他媒体,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根据“文责自负”的原则,转载该文章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的负责。
③ 如因本网发布的作品内容涉及版权或存在其他问题,请于文章发布后的30日内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
关于我们会员专区诚聘英才联系我们帮助信息电子商务在线投诉纠错留言网站导读友情链接
© 2001-2023版权所有 陕西食安网 |网管QQ| 345615198 1960375031 1405218651
本网特聘北京惠诚律师事务所律师为常年法律顾问。 技术支持:【善微云】
陕ICP备2023002380号-1

陕公网安备 6101960200024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