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气渐热,也到了吃海鲜的季节。目前,北京的消费者吃海鲜大多会选择去相对物美价廉的海鲜市场。亲自选购海鲜之后,去旁边的加工点即时享用美味,甚为便捷。
然而,很多消费者都在海鲜市场有过被摊主欺诈的经历,分量不足、鲜活变冻货、染色的海鲜等,种种“猫腻”让消费者防不胜防。本刊将为您揭秘海鲜市场的三大“猫腻”,让您在这个夏天放心吃海鲜。
猫腻一:缺斤短两
应对招数:自带电子秤
分量不足是去海鲜市场买海鲜最普遍存在的一个问题。而且由于现在很多去海鲜市场的消费者都是买完之后就在旁边的加工点加工,并不会把海鲜带回家,所以很难发现缺斤短两。摊主也是看中了这一点,胡乱报分量,甚至出现近一倍的差别。
苗先生上周去某海鲜市场,在买三文鱼的时候,摊主报价是35元一斤,选定一块称后是1斤2两,事后用电子秤一称,竟然才4两多——分量少了六成!摊主非但不承认谎报分量,还理直气壮地表示可以去别的家称。争执之后,摊主表示,要是按实际分量,就要卖75元一斤。
记者了解到,类似的现象在各家海鲜市场十分普遍。消费者去海鲜市场购买海鲜最好随身携带电子秤。虽然通常摊主看到携带电子秤的消费者,都会报出比较高的价格,但是自带电子秤绝对会以更加划算的价格买到海鲜。
此外,海鲜市场所用的塑料袋多为黑色的,消费者在购买鱼、虾等海鲜时,在摊主将所选海鲜装入塑料袋以后,一定要将塑料袋扎破一个洞,让里面的水流出来,之后再交给摊主上秤。常去海鲜市场的消费者苏女士告诉记者,通常这样做,能放出来差不多二两重的水。
猫腻二:偷梁换柱
应对招数:自己动手
自己一个一个选的海鲜最后却被“调包”了——相信很多消费者在买海鲜时都有过这样的经历。海鲜被偷梁换柱的危险在两个环节都有可能发生,第一个是上秤前被摊主“调包”,第二个是加工时被加工点“调包”。
首先,经常发生消费者一个一个选的活螃蟹或者扇贝,一边选一边往塑料袋里装,装好之后交给摊主,摊主将海鲜上秤之后,交给消费者,消费者交钱离开,离开后却发现,刚才还是活的螃蟹、扇贝,却全都被换成了死的。甚至出现过这样的状况,消费者挑好一塑料袋鲜虾后上秤,摊主称好之后还往塑料袋里放了4只算做是赠送的,消费者交钱离开后却发现刚刚一袋子的鲜虾,除了摊主后放进来的那4只,其余的都“变”成了带着冰碴儿的冻虾。对此,建议消费者挑选海鲜自己动手,挑好之后直接上秤不经摊主过手,尽量避免被偷梁换柱的可能。
此外,一些负责加工海鲜的加工点还会和买海鲜的摊主有私下交易,将消费者送去加工的鲜活海鲜“暗度陈仓”拿回给摊主销售,而拿一些死的海鲜加工后端给消费者。这种情况让消费者往往感觉防不胜防,消费者可以在市场内认准某一家值得信任的加工点。
猫腻三:以次充好
应对招数:炼就火眼金睛
记者上周在海鲜市场购买三文鱼,选中了一家三文鱼看上去颜色很好的摊位,选定之后,摊主切下了大小合适的一块,在切片之前用水冲了一下。记者看到,虽然只是被水冲了一下,但是三文鱼的颜色马上就淡了很多。之前很正的颜色无疑是染的。
此外,也有消费者反映在海鲜市场内购买皮皮虾,觉得都差不多就让摊主帮着装袋,却没想到摊位上摆着的皮皮虾只有表面一层是活的,下面的都是死的。而摊主则故意只拿一两只表面那层的活皮皮虾,剩下的几乎都是下面的死皮皮虾。
对此,建议消费者在选购海鲜的时候一定要盯紧摊主,最好能做到亲力亲为。此外,如果消费者在市场内有比较熟悉的加工点,不妨请加工点的服务员陪同去选购海鲜,除了可以协助砍价以外,还因为懂得如何挑选,会选到最为物美价廉的海鲜产品。(北京商报 记者 王皓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