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北方网讯:“买的是药品怎么医生告诉我这只是保健食品”、“宣传能治病,最后一看只是食字号的一般食品,连保健品都算不上”……近来,本报“消费直通车——今晚3·15热线”接到不少此类的投诉。为此,市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相关专家昨天接受本报采访时提醒广大市民,保健食品并不具备治疗疾病的功能,与此同时,一些商家利用非药品冒充药品,危害不可小觑。
冒充药品让人上当
市民陈女士不久前买了一盒“复方甘草片”,可是回家仔细一看,包装盒上标着的是“广卫食字”。经过咨询发现,这盒所谓的“药品”其实只是普通食品,只是名字像药而已。不仅“搭车”药品名称,一些仿药品还模仿药品的包装。记者看到,一盒名为“新达克宁”的保健用品,包装与药品“达克宁”极为相似。此外,还有标示为保健用品的“666皮炎平”,不仅看似药品“999皮炎平”,还非法添加了药物成分复方醋酸地塞米松。
仿冒药品害人不浅
市食药监局工作人员称,部分商家利用一些手段以非药品冒充药品,让非药品像极了正规药品,这种违法行为对公众健康构成了威胁。如果患者误把非药品当做是治病的药物,将严重贻误治疗时机,加重治疗成本,自身健康和财产安全都会受到影响。更严重的是,一些仿药产品存在非法添加药物的现象,添加药物的剂量甚至超过正常剂量的几十倍,存在安全隐患。这些仿药品不只会害人,还严重扰乱市场秩序。与药品的高投入、高标准、严要求相比,非药品产品生产工艺简单、成本低廉,以非药品冒充药品销售将获得高额暴利。
三招识破假冒伎俩
药监部门表示,消费者识破非药品冒充药品的伎俩,可以从三个方面辨别,存在以下现象之一,则很可能其产品不是真正的药品。一是大肆宣传产品有特效,尤其是在传单中有大肆表述产品功效的断言,并保证疗效,宣传自己的产品对某一种疾病有特殊疗效;二是有专家推荐、患者现身说法,根据《药品管理法》规定,药品、医疗器械广告不得利用医疗科研单位、学术机构、医疗机构或专家、医生、患者的名义和形象做证明;三是谎称新专利、新发明、攻克医学难题,有些违法药品宣传以“填补国内外发明空白”为幌子,宣传可治疗目前人类尚无特效治疗药的某些疾病,如癌症、类风湿关节炎、糖尿病等,引诱患者高价购买其产品。本报记者郑妍实习生李昊阳
本市举办安全用药月活动
吃抗生素别自做主
如何正确使用药物说明书?用药后出现不良反应该怎样处理?昨天,天津市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和全国各省市同步,在天津举办“全国安全用药月”活动。
市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副局长郭成明在昨天的活动现场表示,举办这样的活动是为了让广大消费者更加了解药物知识,从而达到安全合理用药的目的。目前很多市民感冒、咳嗽会自行服用抗生素,其实这种做法是不科学的。很多情况下头疼脑热这种小毛病并非由细菌感染引起,如滥用抗生素类药物,会使服用者产生耐药性,同时还可能给身体造成多方面的伤害。因此,患者一定要凭处方并在医生的指导下购买和服用此类药品。据了解,2011年全国药品不良反应事件超过85万件,其中天津有2800多件。郭成明称,药监部门会对这些不良反应事件进行综合分析,并针对出现的问题对药品进行调整。
此外,郭成明还表示,近年来国家也加强对于未凭处方销售处方药这种违法行为的监管,违规者将受到处罚。根据规定,在每个零售药店的营业时间内,应当至少要配有一名执业药师,给予消费者指导性建议,但由于资源短缺,有关部门也正在进行人才培训,逐步壮大执业药师队伍,以给消费者购药和使用药品提供更多保障。(记者郑妍实习生李昊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