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健食品监督管理条例》将出
消费者千呼万唤的《保健食品监督管理条例》(以下简称《条例》),最快可能于本月底或下月初出台。《中国经营报》记者了解到,该条例将由国务院发布,这是保健食品行业的法规第一次上升到国家层面。
该条例将涉及保健食品的产品审批、生产经营和市场监管等各个环节,改变此前“无法可依”的状况,此外,《条例》还可能区别对待保健品企业,对膳食营养补充剂生产企业实行备案制管理。
行业人士认为,相比于以往的法律法规,《条例》将更严格,并对行业产生震动,千种保健品将因“不合新规”而面临退市命运。而为应对即将出台的这项法规,一些保健品企业已经开始了行动。
备案制引关注
据知情人士介绍,此次即将出台的《条例》有可能最终对部分保健品企业实行备案制。
关于是否应该对保健品企业实行备案管理制度的争论早已不是一天两天,而对《条例》的建议草案中,有将现有“保健食品”明确分为“膳食补充剂”和“特殊功能食品”,对膳食补充剂进行备案管理的提法,甚至建议将现有《保健食品注册管理办法》及正在制定当中的《保健食品监督管理条例》的名称修改为《膳食补充剂及特殊功能食品监督管理条例》,制定适合于中国国情的“膳食补充剂”和“特殊功能食品”管理办法。
膳食补充剂的名字来自于国外。1992年安利纽崔莱首次将膳食补充剂这一概念带入中国。不过,在国内的相关法规中,尚没有对膳食营养补充剂给以定义。在此前公布施行的《保健食品注册管理办法》中,对这类食品的提法为“营养素补充剂”。
千种保健品面临“强制退市” 长久缺失之痛
据了解,目前保健食品行业实行的审批制度,可以被称之为“逐个审批制”,对审批合格的企业给予经营上的行政许可。“逐个审批制”,是以产品为单位进行审查批准,无论产品中的主要成分是否相同,都需要按照同样的审批流程进行,占用了主管部门大量时间和精力,造成重复审批。
国内以蜂胶为主要原料的保健食品有292个,以鱼油为主要原料的保健食品有147个,以螺旋藻为主要原料的保健食品有150个,这些保健食品中所使用的原料在食用安全性、食用量、可声称的功能上都已经非常明确,而在“逐个审批制”下,这些保健食品都需要一一审批通过。
“备案管理制度在很多发达国家是一种趋势,但是新条例最终能否采取这种制度还没有确定,这牵扯到主管部门是否愿意放权。”一位参与《条例》制订的人士说。
此外,《条例》还大大加强对违规的处罚。按照以前的规定,对保健品企业的处罚力度不大,不少处罚最多不超过10万元,因此有些企业甚至将处罚算入成本。
“以前制订标准不怎么听企业的意见,现在特别尊重企业意见反馈,结果各方争执不下。”
即将出台的《条例》将带来更严格的监管,准入门槛的提高可能淘汰掉一部分保健品企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