航天员猛练“飞天术”
训练揭秘:航天员吃剩的骨头都要称重
此刻,天宫一号目标飞行器正在距离地面354千米的近圆轨道上飞行。在不久的未来,它将成为我国航天员在太空中的新家。而在此刻的地球家园,航天员们正忙着为奔向“天宫”而艰苦备战。在航天员的身后,更有一大批技术人员奔忙在各个试验现场,为航天员打造“飞天”之路。近日,记者走进航天员科研训练中心,实地探访了这些太空幕后英雄。
教员半天不敢上厕所
国庆结束刚上班,航天员教员姚志早早赶到训练模拟器大厅。“天宫成功发射了,航天员上天也不远了,训练很紧凑。”当天的科目是飞船飞行程序训练,3个小时里,姚志一动不动坐在监控器前,为航天员发送指令,不时提醒注意事项。“一坐下来就不能离开,半天不上厕所,刚才吃早餐就没敢怎么喝水。”姚志说。
名为航天员的老师,其实他的年龄比航天员小得多,但训练起来有板有眼。训练结束后,姚志穿着蓝大褂风风火火走进休息室讲评,“有人按下执行键慢了,指令位置要非常熟悉才行。”
类似的训练日复一日,姚志没有感到枯燥。“看着航天员经过训练后顺利上天,我感到了快乐和满足。”
娃娃脸成了技术骨干
在工程研制现场,陈浩坐在一个铁制支架上,被人推着弹来弹去,另一端的箱体上自动显示“62千克”的数据。这个用在太空失重环境下测量航天员体重的装置,是他和同伴们一起研制的。
几个人看起来还是娃娃脸,却都是技术骨干,经常聚在一起议论技术难点,有时灵感来了,一口气工作到深夜。陈浩原本在清华脱产读研,硬是被单位拽回来参与研制。“学习是个人的事,晚上回宿舍补吧。能参与这样的工程很光荣。”
吃剩的骨头都要称重
在航天员公寓食堂,营养师黄贱英也忙得不亦乐乎。“你可以多吃一点洋葱,能抗癌,降血脂,对男性健康也有好处。”她为正在选餐的一名航天员给出膳食建议。饭后,她端起航天员吃剩的碗,一一过秤,碗里的剩骨头也要称出来。“我要分析航天员营养摄入的情况,检验我们膳食营养工作的效果。”
每天看着航天员吃完饭,自己再回家,这已成为黄贱英的生活轨迹。这个女博士曾因工作表现糟糕收到“退回学校”的警告。但领导却发掘出她在中药专业方面的优势,鼓励她在航天营养保障领域搞出中国特色,这让她重新找到了方向和自信。
黄贱英说:“我会更努力工作,让航天员吃得科学,吃得满意,健健康康地奔向天宫。”(韩娜 通讯员 孙海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