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果显示,99%的网民使用过保健品,却只有三成的网友信任国产的保健品。超过半数的网友购买保健品是被其宣传功效吸引,也有为数众多的网友担心长期服用保健品会有副作用。
专家指出,不少消费者购买保健品“动机不纯”――迷信保健品宣传的“疗效”,总想依靠保健品来“治病”。
进口未必强过国产
参与调查的人中,34%的人不信任国产保健品。很多网友认为国外保健食品比国内保健食品质量更有保证。
这点在记者采访中也得到了“印证”,在爱心中联大药房,记者咨询减肥产品,店员马上向记者推荐“国外进口的减肥产品”左旋肉碱营养片,称减肥效果特别好。但记者翻遍包装也未见到健字号的批准文号和蓝帽子标识,而其售价却不低,仅30粒就卖176元。
国外进口的保健食品真的比国产的更好吗?徐陶钧表示不能一概而论,相当一部分国内保健品口碑也不错。只是少数“害群之马”用违法广告欺骗消费者,或违规在保健品里添加药物成分,导致消费者服用后产生不良反应。
国外的保健食品并不是全都好,也存在生产过程中发生问题的不合格产品,对人体的健康是很不利的。所以要全面看待国内外的保健品。
保健食品不能当药吃
调查中,在使用补益类保健食品出现不良反应的人中,74%的使用者表示自己出现过不良反应症状,最常见的是头晕发热,其次是恶心呕吐或出皮疹。
专家表示,不管是药品还是保健食品都不要长期服用,任何食品和药品都要经过肾脏、肝脏代谢,长期服用可能会增加肝肾负担,如慢性肾脏病人如果大量服用高蛋白的保健食品,会加重肾脏损伤。正确的方法是服用一个阶段后停一段时间,如服用两星期,停止一星期。
很多消费者将保健食品当成药品来吃。徐陶钧表示,补益类的保健品只要是有批文有保障,都有相应的功效。但正规的保健品均标明“本品不能替代药品”,这表示所有保健品都不能用于治病。他认为,即使是感冒也该用解毒类药物治疗,而不能选保健品,如果长期不见好,可以用保健品适当辅助。
自我保健远胜保健品
专家提醒人们,再好的保健食品也比不上自我保健,首先要“管住嘴”,多吃新鲜蔬菜、水果,饮食以素食和鱼为主,少吃红肉,少喝酒。其次,要适度运动,强度不要过大,但要持之以恒。再次,要“知足常乐”,保持健康心理。
■相关
五招识穿保健品虚假广告
第一招:认准“蓝帽子”挑选保健品首先要认准“蓝帽子”,即天蓝色图案,下有“保健食品”字样。要注意“蓝帽子”是否清晰,当心不良厂家用相似的图案顶替“蓝帽子”。
第二招:认准“卫生许可证号”
“卫生许可证号”简称“卫食健字号”。国产保健品的批号分为上下两行,上行为“卫食健字(××××)第××××号”,下行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批准”,与“蓝帽子”并列或在其下方。
2004年之后,保健品的批号上行为“国食健字G200××××”,下行为“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批准”,如果是进口保健品,则上行为“国食健字J200××××”,下行一样。
第三招:保健食品宣称的“功效”越大,越要警惕是否为“虚假广告”
相关法律已规定保健品不能宣传疗效,所以过度渲染其功效的产品本身就有可能在做虚假广告。其次,保健品多是辅助作用,功效有限。
第四招:进口保健品必须要有中文标签
现在有不少所谓“进口保健品”标签是全外文,专家表示,不管是进口药还是进口保健品,都必须有中文标签。否则很可能是走私或违法厂家偷偷生产的。
第五招:检查相关说明保健品标签上还应有生产厂家、地址、电话、生产日期、适宜人群、不适人群、用量及用法、食用方法、保健作用等信息,这些都是必须的。
指导专家:广东省保健行业协会专家委员会副主任徐陶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