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品药品安全,仅仅依靠传统简单的 “眼睛看”、“嘴巴尝”、“手指摸”、“鼻子闻”能行吗?9月10日,一个简单的问题拉开了四川省食品药品监督管理专题培训班的序幕。台上,来自国家行政学院、国家卫生计生委、解放军第二军医大学、中国农业大学、省政府应急办等食品药品相关行业的专家就食药监管热点问题抽丝剥茧;台下,省级相关部门领导及全省21个市州分管领导、食药监局局长500余人集中“充电”。
这是自去年我省食品药品机构改革启动以来,省级层面首次举行的大规模食品药品安全培训,旨在强化食药监管干部履职尽责能力,而在未来两年,我省17010名食药监管人员都将接受全员培训。“食药监局局长不好当,监管点多面广,矛盾尖锐突出,最终全部都会落到食药监局的身上,只有强化本领,才能游刃有余。”多名参训的市州食药监局局长表示,新时期的食药监管要善于化解矛盾,消除盲区,依靠科技手段,为食药监管安上“智慧大脑”。
“大数据”探明食药监管最前沿
“互联网时代,食药监管必须要更多引入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等新兴科技,实施智慧监管。”中国农业大学食品科学与营养工程学院院长罗云波认为,面对食品药品违法手段的日趋复杂多样,依靠传统的监管手段难以达到预期效果,只有依靠科技,如对所有食品开展风险抽检和数据分析,对食品生产全流程实施全程电子追溯等,才能从根本上提高监管效率,防范安全风险。
而在省内率先启动肉菜电子监管的成都市已尝到甜头。“全市共投入近5000万元用于追溯体系及配套建设,实施后大大提升了监管效率和食品安全水平。”成都市副市长田蓉透露,该市依托成都市云计算平台,构建起了强大的食药信息处理、储存和数据分析挖掘能力,使监管更加科学有效。
据了解,今年上半年,针对舆情和风险较大食品,我省开展了白酒、泡菜、桶装水、食品添加剂等8种食品及添加剂、120个专项指标的风险抽检,并根据抽检情况,先后发布了食用大米、桶(瓶)装饮用水和保健食品监管提示及消费预警,将食品安全隐患消灭于苗头未发阶段,有效排查了一系列重点食品的安全隐患。同时,积极推动建立省、市、县三级联动的食品风险监测体系,加快推进全省风险监测数据平台和风险预警平台建设,逐步实现全省食品安全抽检监测信息互联互通,形成共享机制。
形势倒逼成立食药安全保证基金
“社会共治不应只是一句口号,更应成为食品药品安全监管的一把利剑。”国家行政学院副教授胡颖廉建议,地方食药监局可动员当地行业协会牵头成立食品药品安全保证基金,并建立一整套奖惩体系,如对涉及食品药品安全问题企业予以扣除基金等处罚,而对一定期限内安全良好企业予以增加基金等,从而实现倒逼企业自律的效果。
“即将出台的《食品安全法》将加大对食品安全问题企业的惩处力度,同时将更加积极引导企业诚信自律和社会共治。”国家卫生计生委食品安全标准与监测评估司副司长张志强透露,伴随着新修订的《食品安全法》的出台,一系列更加严格的食品安全配套法规和标准将陆续出台,将从不同层面倒逼企业诚实经营。
在省级层面,我省正通过推动规模以上食品生产企业设立质量安全管理机构,建立健全原辅料采购、添加剂使用、生产过程控制、仓储管理、产品检验、不安全食品召回等内部质量管理体系,在白酒、乳制品、食用油等部分企业探索建立“食品质量安全授权”等制度和质量可追溯体系,推行质量安全记录、信用档案建设等举措推动企业自律。“给企业戴上‘有问题必被查’的‘紧箍咒’,加大违法违规企业曝光力度,提高企业违法成本,激发企业建立质量内控体系原动力。”省食药监局相关负责人透露,仅今年上半年我省查处的食品药品违法案件,就比去年一年查处的总和还多。
□本报记者 周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