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陕西食安网!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联系我们    在线投诉
网站眉顶图
首页 | 资讯中心 | 消费警示 | 食品时政 | 法律法规 | 企业风采 | 食品科技 | 安全示范 | 食品与法 | 饮食安全 | 地方报道 | 茶馆奇闻 | 美食中国 | 饮食文化 | 展会
公告 | 消费动态 | 教你一手 | 食品鉴别 | 名录大全 | 校园饮食 | 中华名号 | 热点聚焦 | 农业动态 | 特色食品 | 专家提醒 | 健康提示 | 食安动态 | 权威公示 | 果蔬
您当前位置:陕西食安网 >> 食品时政 >> 浏览文章
新华时评;食品,不要再让百姓“以身试毒”
来源:新华网    更新时间:2013年05月07日    关注度:     【字体:

 “病死猪”“老鼠肉”“‘神农丹’毒药姜”……短短几天里接连曝光的问题农副产品,一起赛一起令人触目惊心。尽管有关部门已经对涉案商户进行查处,相关省份开始追踪问题产品流向,但人们仍不禁要问:食品领域为何屡让百姓“以身试毒”?

  从新近发生的几起问题农副产品案件看,涉案人“造假”“藏毒”的手段并不怎么“高明”,监管并不缺乏检验手段。只要查一下肉联厂原材料的检疫证明、辨识几家餐馆牛羊肉的真伪、抽检几次市场上蔬菜的农药残余,就足以让问题产品无处遁形。正是这种“低水平”的造假横行和“马后炮”式监管,让公众陷入“无处下箸”的焦虑。

  同样的生产环境,监管力度直接决定食品质量。商户“造假”固然有道德沦丧的内因,但监管部门的疏于监管也难辞其咎。就在发现“病死猪”的福建,出口猪肉质量问题鲜有耳闻;种植“毒药姜”的山东农户,从不给“外销生姜”多用农药。如此“内外有别”,并非这些经销商、种植户戴“有色眼镜”,而是严格的外贸出口检疫使他们不敢胡作非为。反观国内食品市场,目前实行的是主动送检制度,抽检概率低、造假风险小,暴利诱惑之下,不法商贩“另辟蹊径”便不足为奇了。

  近年来为了公众餐桌安全,政府确实下了大力气,出台了食品安全法,各省份也成立了专门的食品安全委员会,试图解决“九龙治水”问题。然而,食品安全状况并未彻底改观,不仅问题食品层出不穷,而且造假方式不断升级翻新,甚至呈现愈演愈烈之势。这无疑是对监管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一阵风”式的检查整顿,难以根治食品安全问题;被曝光的不法商贩受到查处,不足以震慑不良商贩。如何使所有食品生产经营者都能守法,监管部门真该好好动动脑筋了。

  食品生产链条很长,全程监管并非易事,如果能够抓住市场销售这个关键环节,少些“运动式”检查整顿,多些随机抽检,查出问题产品就严厉惩处经营者,危害大者让他倾家荡产乃至锒铛入狱、终身禁入食品行当,看谁还敢以身试法?

分享到:
更多
打印此文】【关闭窗口
上一篇文章:党报称权威部门仍未就农夫山泉是否能喝给个交代
下一篇文章:陈爱海:山寨食品大玩“模仿秀” 谁来监管?
陕西食安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注明“本站原创”的信息作品,版权均属于本网所有。如偶有转载、摘编和发表本网信息作品,请注明"来源:“www.cnfdn.com.cn陕西食安网”。如需要经常性转载、摘编和发表本网信息作品,请事先与本 网联系。违反上述声明,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凡本网文稿内注明“来源:XXX”的文章,均转载自其他媒体,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根据“文责自负”的原则,转载该文章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的负责。
③ 如因本网发布的作品内容涉及版权或存在其他问题,请于文章发布后的30日内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
关于我们会员专区诚聘英才联系我们帮助信息电子商务在线投诉纠错留言网站导读友情链接
© 2001-2023版权所有 陕西食安网 |网管QQ| 345615198 1960375031 1405218651
本网特聘北京惠诚律师事务所律师为常年法律顾问。 技术支持:【善微云】
陕ICP备2023002380号-1

陕公网安备 6101960200024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