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广州有媒体报道称:"有市民拿一根青瓜咬了几口后放进冰箱,没想到几天后,那条被咬过的青瓜竟然长长了四五厘米",这种现象的发生与920农药的使用有关。该报道还称,"人们常吃的无籽西瓜、无籽葡萄、无籽桔子,大多数都是在920的作用下变成无籽".
昨日,广东省农科院农产品公共监测中心研究员王富华向南方日报记者表示,这种说法没有任何科学根据,也有悖于科学常识。王富华还表示,920农药也称为赤霉素,是一种植物生长调节剂。属于"无公害"的生物农药,在国际上也是提倡和推广使用的农药,是未来农药的一种发展方向。
南方日报记者 刘俊
王富华表示,到目前为止,还没有任何科学研究成果或正在进行的研究表明,单靠某种药剂可以使一根摘下来的黄瓜还能长4至5厘米。按照科普常识,植物生长靠光合作用,单靠某种药剂就能使作物生长可以归纳为伪科学。无籽瓜果的产生,并不是靠某种药物产生作用而发生的,而是靠育种的办法来达到"无籽"的效果。
王富华表示,920农药是植物生长调节剂,也称为植物激素。这种植物"激素"与对人体产生作用的"激素"完全是两码事,不能混为一谈。对植物生长产生作用的植物激素,不会对动物或人体产生同样的效果。
据介绍,920农药主要的功能是使作物增长增高,一般在植物长高拔节时使用。比如在甘蔗长高拔节的时候就可以使用它,但使用后的甘蔗并不会直接增加糖分,后期的生长还得靠植物的光合作用才能增加糖分。所以,农户在使用920农药时一定要选好时间点,有经验的农户不会在瓜果快采摘的时候使用它,因为这样一来,会使种植出来的瓜果只有个头,而不甜或味道不够好。
对农残超标存在认识误区
农业可以拒绝农药
有人提出,既然农药残留可能危害人体健康,那是否可以拒绝使用农药呢?农业专家指出,农药合理使用是农业增产的重要因素。有权威的研究统计表明,全世界粮食因病、虫、草害造成的损失,每年约800亿美元。而在我国,这种损失分别占粮食的10%、棉花的15%、蔬菜水果的40%-50%.
正因为农药在现代农业生产中的不可或缺,农产品中检出农药残留也是全世界面临的共同问题。世界卫生组织对农药残留等有毒化合物制定了ADI值(每人每日允许最大摄入量),联合国粮农组织和世界卫生组织及有些国家在毒理学和ADI值的基础上又制定了相关的各种农药在不同作物上的MRL值(即食品中农药最高残留限量标准),以此来衡量农产品中农药是否超过标准。因此,虽有检出但不超过限量标准的农药残留,对人体也是安全的,而超过限量标准则有可能对人体产生毒害作用。
农残超标等于"有毒"
专家指出,主管部门制定的相关农残限量标准,只是一个"控制标准",并不是"安全"与"有害"的分界线。就像考试设的"及格线"一样,考了60分的人通过,考了59分的人补考,但这并不意味着得60分的人和得59分的人有根本的差别。因此,农药残留超标只能说会增加食用农产品损害人体健康的风险,不能轻易称之为"有毒".
化学农药防治无用
农业有害生物的化学防治与农业防治、生物防治、物理防治等其他植保措施相比,具有适应面广、操作简易、规模巨大、作用快速、效果显著等优势,尤其当某种有害生物即将暴发成灾之时,化学防治往往是唯一可选择的有效措施。可以肯定,至少在30-50年内,农业有害生物的可持续控制完全离不开大吨位化学农药的物质保证。
值得一提的是,我国生产的农药有很大一部分用于出口。一些发达国家,如美国在农药的使用量甚至超过我国,在发达国家农产品中农药残留检测合格率也不是100%.
买农产品
勿一味追求卖相
■专家建议
如何降低农产品的农药残留?专家认为,优先采用生物防治,合理利用物理防治,科学合理应用化学防治,尽可能减少化学农药的使用次数和用量。应推广使用高效低毒低残留的"无公害"农药。
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营养与食品安全所研究员陈君石说,媒体提醒广大消费者更好地保护自己的权益和健康,这体现了媒体的社会责任。问题是媒体在表达上一定要非常地准确、严谨。不要动不动给食物扣上"致癌"、"有毒"、"还能吃什么"等帽子。
王富华建议,市民在购买农产品时,不要一味追求农产品本身的"看相",生产者往往就是迎合消费者的这种要求才使用一些添加物使农产品更加好看、好吃或者耐贮藏。要了解一些常用的农产品质量鉴别方法,对于过大、过白、颜色鲜艳、畸形、不是原有味道、价格低于正常水平的农产品应谨慎购买。
■名词解释
生物源农药
据了解,所谓的生物源农药,就是指直接用生物活体或生物代谢过程中产生的具有生物活性的物质,或从生物体内提取的物质作为防治病、虫、草害和其他有害生物的农药。"赤霉素是一种生物源农药,没有明细的毒副作用,因此国家也没有出台相应的限制使用标准。"王富华表示,这种生物源农药是国家提倡的发展方向,总体来说,生物源农药优于化学农药,在国际上也是研究方向和提倡使用的。当然,其使用对象和范围要按我国有关法规要求实行登记审批。
来源:中国食品科技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