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瘦肉精、毒奶粉到染色馒头、过期食品,近期频繁被揭露的食品安全问题再次引起社会关注。一向对食品安全问题似乎已经习以为常的中国民众开始提高警惕,希望对事故背后的原因进行寻根溯源。但当面对食品流通从生产、加工、再到流通、市场、消费者等一长串的链条时,我们却发现很难做到单方问责。
从各类食品安全事故来看,毫无疑问食品生产企业难以逃避应承担的责任。染色馒头厂房中工作人员的声音仍然在我们耳边回响。“自己做的馒头我们从来不吃”足见食品生产企业在利益驱使下的道德缺失。无符合食品安全标准的生产环境、无严格的加工流程、无对消费者生命安全负责的态度……在这些被曝光的事件中,我们看到黑心厂房被关闭,生产企业造重罚,相关食品在消费者面前遇冷,但无数未被揭发的生产车间、躲在风声背后偷乐的生产企业们却依然令我们心存忧虑。
再有问题的食品,经过各种包装总能焕然成新。不得不说,在利益趋势下,生产商经销商们的创造力永远超乎我们想象。从生产企业出来的食品,总会经过批发商、经销商等各种中间环节才能流向市场,而这个过程中却存在更多我们难以预料的情况。为了销售更多产品、尽量减少亏损,将积压食品更换包装、更改生产日期、出厂日期、甚至保质期的事件屡有发生,令人不寒而栗。
但面对某些毫无社会公德的生产商、经销商们的违法作为,在现实环境下,消费者寻求维权的渠道却似乎只有离自己最近的超市、小卖铺、菜市场的商贩们等食品售卖的终端平台。因此,这些终端平台往往也成为矛头指向的对象。但殊不知,在负有把关责任的终端平台们在面对一摞相关部门出具的质检合格证书、生产许可证等各种符合标准的资质证书时,也许这些零售终端者们也是被蒙在鼓里的受害者。
这其中,食品安全的监管和奖惩机制的不健全无疑也是造成食品问题频发的重要原因。农业部、质检局、工商局、卫生部等监管部门的多头管理和分工不明确、协调不力等让投机分子有机可乘。而食品监管过程中可能存在的贪污、受贿等问题也助长了不法商家的气焰。不健全的法制和相关规定也为不法商家提供了机会。
因此,防范和杜绝食品安全事故并不是简单的单一问责,而需要依靠整个链条的完善。尤其在监管过程中要将责任明确并具体落实到责任人,出现问题依法处理。唯有如此,老百姓们才可吃上安全放心的食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