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陕西食安网!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联系我们    在线投诉
网站眉顶图
首页 | 资讯中心 | 消费警示 | 食品时政 | 法律法规 | 企业风采 | 食品科技 | 安全示范 | 食品与法 | 饮食安全 | 地方报道 | 茶馆奇闻 | 美食中国 | 饮食文化 | 展会
公告 | 消费动态 | 教你一手 | 食品鉴别 | 名录大全 | 校园饮食 | 中华名号 | 热点聚焦 | 农业动态 | 特色食品 | 专家提醒 | 健康提示 | 食安动态 | 权威公示 | 果蔬
您当前位置:陕西食安网 >> 食品时政 >> 浏览文章
食品问题被夸大是谁的错
来源:中国食品监督网    更新时间:2011年05月07日    关注度:      【字体:

针对频发的食品安全事件,国务院食品安全委员会办公室主任张勇在接受记者采访时称,皮革奶等食品问题被媒体夸大,食品安全事件所占比例很小。(《新京报》5月6日)

  虽然张勇主任强调他的这番表态绝非掩盖矛盾粉饰太平,并坦承中国食品安全水平与中央要求、民众期待尚存差距,但谁都能从他的话语中听出对媒体的埋怨,好像现在公众谈“食”色变全是媒体惹的祸。

  张勇主任为何要对媒体如此不满呢?他举例说,媒体报道食品安全事件一些是客观反映存在问题,还有的则是夸大其辞或没有事实依据,当这些报道短时间内集中出现,就会产生放大效应,群众看了以后往往都会信以为真。

  表面上看,张勇主任对媒体的指责并没有错,有些产品根本就没有问题,或只是极个别现象,譬如圣元奶粉、牛肉膏、皮革奶等,媒体却见风便是雨,不分青红皂白就举着大喇叭高喊“毒食品”来了,这不是故意添乱又是什么?可我们要反问食品安全监管者的是,如果监管部门总能抢在媒体记者之前发现问题食品,总能在第一时对问题食品进行查处并将真相公布于众,那媒体还有机会“胡言乱语”吗?现在,明明问题食品就在眼前,或稍稍探访就能发现,可监管部门却懒得“沉”下去进行明查暗访,甚至视而不见,媒体为什么就不能“捷足先登”,将之曝光于众,并进行合理的分析和猜测呢?且不说抢新闻吸引读者是媒体的一种本能,就是从对消费者负责这个角度来看,媒体也完全应该将记者采访到的情况加以综合后即时予以发布。

  真实是新闻的生命,我们坚决反对假新闻,媒体在报道食品安全问题时,当然不能胡编乱造,夸大其辞,但媒体毕竟不是拥有技术支撑的质监、检验部门,面对问题食品,媒体从业人员只能根据自己的调查和判断对相关食品进行怀疑,要求监管部门进行查处,提醒消费者注意安全,这是职责所在。从这个角度来看,事实上并不存在问题食品被夸大这一现象,即便有个别媒体在个别食品问题上措辞失当,那也是一种善意的失误。因此,如果硬要说媒体曝光食品问题是一种“夸大”的话,那错就错在监管部门对问题食品的反应太慢,错就错在监管部门公布真相的姗姗来迟,错就错在监管部门因自己的长期不作为丧失了最宝贵的公信度,即使公布的就是科学结论,可喊破了喉咙,公众也只是半信半疑。

  看来,食品安全监管者还是别将现在的窘况迁怒于媒体,以此来推卸责任;否则,换来不仅不是理解和同情,而是公众的更加不满。

来源:东方网   作者:吴应海


分享到:
更多
打印此文】【关闭窗口
上一篇文章:“严”字当头整治食品添加乱象图
下一篇文章:分量不大的芝麻被罚了,西瓜咋办呢?
陕西食安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注明“本站原创”的信息作品,版权均属于本网所有。如偶有转载、摘编和发表本网信息作品,请注明"来源:“www.cnfdn.com.cn陕西食安网”。如需要经常性转载、摘编和发表本网信息作品,请事先与本 网联系。违反上述声明,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凡本网文稿内注明“来源:XXX”的文章,均转载自其他媒体,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根据“文责自负”的原则,转载该文章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的负责。
③ 如因本网发布的作品内容涉及版权或存在其他问题,请于文章发布后的30日内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
关于我们会员专区诚聘英才联系我们帮助信息电子商务在线投诉纠错留言网站导读友情链接
© 2001-2023版权所有 陕西食安网 |网管QQ| 345615198 1960375031 1405218651
本网特聘北京惠诚律师事务所律师为常年法律顾问。 技术支持:【善微云】
陕ICP备2023002380号-1

陕公网安备 6101960200024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