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篡改生产日期陷入舆论漩涡的蒙牛乳业28日公布了上半年业绩报告:受到2011年末黄曲霉素M1及其他的负面报道影响,蒙牛市场销售一度下滑近30%。蒙牛称,虽然公司加大促销力度,逐步恢复市场份额,但也没有扭转销售下滑的趋势,报告期内销售业绩出现下降局面(8月29日《新京报》)。
销售业绩下滑,股票盈利下跌,这该怪谁呢?在蒙牛看来,一切是受“负面报道”的影响。然而,“负面报道”是凭空而来的吗?这次浙江省义乌市代理商私自篡改生产日期,是工商部门查获的;去年底曝出“致癌奶”,是国家质检总局抽查出来的;再往前,2008年,就是令国人痛心的三聚氰胺奶粉事件。哪一次丑闻都不是媒体无中生有,都是实打实的产品质量问题,蒙牛怎么好意思把业绩下滑归咎于媒体的“负面报道”呢?
每一次丑闻后,蒙牛都会“认真总结不足和教训”,“改善内部管理”云云,至少从这个“负面报道”一词,我们无法看到其对安全第一、品质第一的追求,以及一切以消费者利益为重的经营理念。公众看不到其诚意,反而对蒙牛的危机公关手段再熟悉不过了:一有丑闻发生,删网帖、加大广告投放、推出新代言人、降价促销……一整套公关手段运用娴熟,助其一次次挺了过来。那么,这次蒙牛会在“负面报道”带来的销售危机中再次挺过去吗?
多年来的拓展经营,蒙牛已长成为一个巨人,在消费者心目中树立了一定形象,这意味着其必须为食品安全做得更多,付出更多。但现实却似乎与人们的期待有着不小的差距,蒙牛屡屡丑闻缠身,让人对其真心改过的实际效果存疑,其品牌形象自然一落再落。
有种观点认为,世界经济已进入了“信用经济时代”,企业卖的不仅是产品,更重要是信用。诚实经营、讲究信誉与消费者和企业密切相关,它既可以给消费者带来好处,也可以给企业带来利润。企业的目标当然是利润的最大化。但为经济利益所驱使,有些企业不择手段,放弃食品安全的底线,成为滋生众多丑闻的根源,也给企业带来毁灭性的打击,如“毒奶粉”事件造成了三鹿的垮台。“爱之深责之切”,媒体将监督的矛头屡屡指向蒙牛,并不是将蒙牛置于死地而后快,而是为了促进其提高产品质量,将食品安全作为道德底线,以诚信经营作为立身之本。
更应该看到,企业因不诚信经营吃亏的不仅是其自身,而且消费者也跟着吃大亏。因为三聚氰胺奶粉事件,国产奶粉的形象在消费者心中一落千丈,转而青睐洋奶粉,这就是洋奶粉自2008年以来之所以敢屡屡提价的底气吧。国产奶粉不自强,消费者除了大把掏银子喝高价奶粉,还能有什么选择呢?从这个意义上说,当年“涉毒”乳制品企业将市场拱手相让,是不是民族的“罪人”呢?
就在前几天,光明乳业老总郭本恒抱怨去年国家对其抽检4553次,称“这么抽(查)会抽死人”。其实想想,受到频繁抽查不过是在为这个行业此前的过错还账。因此,蒙牛、光明还是少些抱怨,正视问题,认真履行应尽的社会责任和食品安全责任,这才是其最应该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