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养生类电视节目异常火爆。养生电视节目的涌现,唤醒了民众对健康问题的关注和重视,提高了人们的健康意识和素养。但与此同时,因养生行业鱼龙混杂,市场监督体系有待完善,而普通老百姓对健康知识和信息还缺乏判断力,使得不少人对养生的认识存在诸多误区。如何才能避免良莠不齐的养生节目误导公众甚至危害公众的健康?这一问题,需要相关监管部门列入考虑范围并承担起相应的责任。
在某电视台养生类栏目近日的一期节目中,一位养生专家表示,炒菜时过早放盐会让氯化钠中的氯挥发出去,只剩下钠。这一观点被网友认为是违反化学常识。事后,这位专家亲口承认,炒菜过早放盐氯会挥发是自己推测的。
如今,许多观众打开电视屏幕会发现,大大小小的电视台都在播出各类养生节目。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越来越多的人喜爱收看这类节目,但充斥屏幕的养生节目质量却是良莠不齐。与此同时,一个巨大的养生市场的形成,更是毁誉参半。
收视率压力下养生节目泛滥
记者注意到,受到广泛质疑的“盐”理论出自一段“炒菜出锅之前再放盐”的网络视频,而该视频又出自某电视台养生类节目。
视频显示,当上述节目进行至8分钟时,现场专家“中国科学院教授金峰(节目字幕标注,正确应为金锋)”说,“炒菜的时候如果过早地放盐和酱油,都可以让里边的氯化钠的氯挥发出去,就剩下钠了……”
短短几天之内,上述言论的截图及视频被转发上万次。很多网友认为该专家的观点违反化学常识,甚至有人戏称,“我的化学白学了”。
针对视频中的观点,中国农业大学食品学院营养与食品安全系副教授范志红表示,氯化钠是非常稳定的化合物,熔点为801℃,烹调温度在200℃左右,在该环境下氯化钠不会分解,氯挥发的情况也不会发生,且钠是极其活泼的金属,遇水会立即生成氢氧化钠,不可能只剩下钠。
之后,《健康之路》栏目组工作人员表示,这期节目是由外包的委托公司制作的,专家是由委托公司找的。
安徽广播电视台的一位工作人员认为,目前国内的养生类节目已超过上百档。以往打开电视,黄金时段大多被新闻类节目和热播电视剧占据。可现在,养生类节目异军突起,不仅占据了不少电视台的黄金时段,有些还把它当成“收视率救星”。而且,只要和养生沾边的节目,哪怕在非黄金时间播出甚至重播,也有无数老老少少的“粉丝”在电视机前虔诚等候。
“来自收视率的压力太大,所以电视台热衷于播养生节目。养生专家的走火,电视台所起的作用很大。”湖南电广传媒的工作人员向记者坦言。
“对于一些权威的电视台来说,在做这样的养生节目的时候除了广告利益以外,应该要考虑节目内容的审查,建立制作后的事后审查机制。考虑到现在的电视养生节目不是直播,而是录播,就完全有足够的时间对节目中的专业知识进行审查。不能一味地追求收视率,不能再造一个伪养生专家‘张悟本’出来。如果节目中需要生活常识以外的专业判断,应该请求另外的专家把关。”北京市律协政府法律顾问专业委员会副秘书长张峻铭说,在做这样的节目前,应当和请来的专家签订一个协议,养生专家承诺对自己所发表的养生言论负法律责任。节目组应当谨慎聘任有正式医学背景的专家,或者有针对性专业知识的专家来做栏目的审查。
养生爱好者支撑养生节目
对于如何辨别养生的真与假,安徽广播电视台的工作人员表示,据观察,伪养生专家一般有几种歪招。他们一般会伪造出身,自称名医之后;然后根据人们容易接受的健康观点,从传统文化中牵强附会一些东西,建立自己的“养生理论”;在“理论”中,必然有些“惊雷滚滚”的观点,如“吃辣椒致癌”、“牛奶是牛喝的”等,震慑受众;随之提供“独门养生秘方”,但这些秘方必然过程复杂、不易操作,作为实践不成功的借口;其间掺杂一些晦涩的学术名词混淆视听;一旦从“专家”升级成“大师”,必然要弄更邪门的“妙方”,如“吃泥鳅祛肝火”等,吸引“铁杆粉丝”;最后以响亮的口号打出自己的品牌,如“把吃出来的病吃回去”之类。
支撑着泛滥成灾的养生节目的,是一个巨大的养生市场,以及无数对此痴狂成迷的养生爱好者。
“我是去年10月份买的几本某老师所著的书,当时真是每天如饥似渴地阅读,感觉如获珍宝。还买了很多套送给朋友家人,我是这样认为的,送礼不如送健康。之后,我开始调制书里面所介绍的固元膏。”一名养生爱好者成琳向记者描述了她的养生历程。
成琳告诉记者,制作好固元膏,她又从网上买了一些当归,送到药房制成当归胶囊,每天吃六粒,再加两勺固元膏,基本做到天天泡脚,一礼拜两次的艾叶水泡脚……
“现在,我只要遇到朋友或同事就介绍某老师,他们都说我着魔了。着魔就着魔,这样的魔我觉得幸福。”成琳说。
来源:法制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