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新华社报道,7月22日,湖南长沙亚华乳业5批次南山倍慧婴幼儿奶粉,被检出黄曲霉毒素M1含量超标。虽然湖南省质监局已责令企业全面停止生产销售,召回问题产品,但是这并没有完全消除人们对食品安全的顾虑。
应该说,近年来,我国为促进食品安全采取了不少举措。2009年专门颁布《食品安全法》,2010年成立国务院食品安全委员会,2011年建立国家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中心。与此同时,有关部门和地方积极开展专项整治,大力推进农业标准化建设,实行产业整顿振兴计划,初步构建了市场准入许可、新品种安全评估、出厂强制检验、日常抽检、风险监测等制度。
然而,即便如此,为何各种食品安全违法信息依然不绝于耳,人们谈“吃”却色变呢?原因固然有很多,但更为重要的一点,还在于少数食品企业不讲诚信,缺乏道德自觉。
曾有人指出,“道德”和“良心”是食品工业最大的风险。在商品经济日益发达的今天,人们消费的食品大都由社会化生产所提供。食品原料来源何处、如何加工生产、怎样包装保存和运输,大多数消费者是难以亲眼目睹和现场监控的。因此,食品企业要真正赢得社会的信任,只有诚信经营,用道德良心做放心食品。
前不久,笔者参加了一次“质检邀您看企业·食品安全大家行”活动,这是由国家质检总局和中国质量万里行促进会共同组织发起的,旨在增进消费者和监管者与企业之间的互信。其中,在四川省新津县得益绿色食品集团的观摩给人留下了深刻印象。
在得益绿色食品集团,参观者发现这里有一项铁的纪律:每天班组长以上人员和行政后勤人员必须品尝当天生产的产品,并就产品的内外包装、色泽、口味等写出品尝意见报董办和质管。“做食品就是做良心。如果一个食品企业生产的产品,自己都不吃和怕吃,又怎样给消费者吃呢?”在观摩现场,公司董事长杜诚斌的这番肺腑之言,更是引起了大家的共鸣。
事实上,仔细分析近年来频频发生的食品安全事故,不管是“三聚氰胺”事件,还是“瘦肉精”风波,问题都出在食品生产者对科技产品的滥用和恶意使用,这在一定程度上折射出,当前我国不少食品企业道德和良心的缺失。
谁都知道,“食”字下面是“良”字,意即人无良心不为食。现在想想,古人造字,真是用心良苦。遗憾的是,时至今日,如此浅显的道理,仍不被部分人所理解和践行,实乃有愧先人。
“民以食为天,食以安为先。”频频出现的食品安全事件,不仅损害了消费者的身心健康,而且破坏了社会的互信互利。要真正解决这一难题,除了加强政府监管外,更需要企业践行诚实守信的经营理念。正如得益绿色食品集团公司董事长杜诚斌所言,“做食品就是做良心”,企业只有守住道德底线,才能使食品行业展现新变化、新气象,提振食品安全指数和消费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