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贵阳7月26日电(记者王超)26日,2012生态文明贵阳会议食品安全与健康论坛在贵阳举行。中国工程院院士、国家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中心研究员陈君石在论坛上称,短时间内无法实现食品安全“零风险”等诸多因素共同作用,使中国在食品安全方面虽有进步却仍感问题严重。
陈君石驳斥当前中国食品安全问题中“我们还能吃什么?”的话题,称该言论增加了社会的不稳定性,有误导作用。
陈君石认为,消费者笼统地将假冒伪劣食品与真正的食品安全问题划等号;对食品安全性要求提高;短时间内无法实现食品安全“零风险”;政府加大监管力度,使更多食品安全问题暴露;政府风险交流力度弱,新闻报道鱼龙混杂,虚假和夸大的报道误导消费者等问题,造成了中国在食品安全方面虽有进步却仍感问题严重的现象。
据了解,2009年以来,中国的食品安全风险监测覆盖31个省市自治区,1196个监测点,含17类食品,抽取样品15.56万份,共获得监测数据80.16万个。截至目前,共有368项食品安全标准通过审评,其中214项已由卫生部颁布。
国家质检总局食品生产监管司周岸鹏处长说,当前对以添加剂为首的整个食品工业化出现的抨击,表现了群众对食品安全的担忧和恐惧,这实际上是对社会矛盾加剧的不满,是一个民意的宣泄口。
国务院食安办处长李云峰表示,政府、媒体、公众间应该有一个平衡的关系,使公众得到比较正确的食品安全信息,正确理解食品安全事件。
陈君石还提出,中国现在出现的任何一个真正的食品安全问题,都可以追溯到监管体制的弊病。他说,当前中国的食品安全监管体制为分段管理,把完整的一条食品链人为地分为不同的管理,例如质检总局监管食品的生产,工商部门监管食品流通,但在生产和流通之间的运输存储就存在明显空隙。
“目前政府强调分段管理的无缝衔接,这实际上是没有任何可能性的,只要没有很好的衔接就会出问题”。陈君石说。他同时指出,食品安全监管应该注重过程监管,而不能仅仅依靠食品抽样检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