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陕西食安网!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联系我们    在线投诉
网站眉顶图
首页 | 资讯中心 | 消费警示 | 食品时政 | 法律法规 | 企业风采 | 食品科技 | 安全示范 | 食品与法 | 饮食安全 | 地方报道 | 茶馆奇闻 | 美食中国 | 饮食文化 | 展会
公告 | 消费动态 | 教你一手 | 食品鉴别 | 名录大全 | 校园饮食 | 中华名号 | 热点聚焦 | 农业动态 | 特色食品 | 专家提醒 | 健康提示 | 食安动态 | 权威公示 | 果蔬
您当前位置:陕西食安网 >> 食品时政 >> 浏览文章
评论人大代表岂能“打酱油” 敏感问题也该答
来源:中国食品监督网    更新时间:2010年03月09日    关注度:     【字体:
 有记者在两会上问人大代表、某地方农业部门负责人,如何看待“毒奶粉”、“毒豇豆”等食品安全问题。代表回答:“你在两会上问这个干什么?这个问题这么敏感,你问我干什么?”(3月8日《广州日报》)

  照理说,一个农业部门的负责人,对于食品安全问题应该是了然于胸的,记者在两会上对其进行追问,也算是很“对口”的采访,不存在风马牛不相及或驴唇不对马嘴的情况。而该负责人的回答,却大大超出人们的意料。站在该负责人的角度,相信不会不知道食品安全的重要性以及公众对于此类问题的关切,然而在记者的追问之下,却敷衍搪塞地选择回避,这就有些耐人寻味了。

  如果说记者问的是技术难度很高的问题,该负责人必须仔细求证才能加以解答,那么,小心谨慎一点似乎还可以理解的话,而如果明明自己知道,却还要三缄其口,那就有些不可思议了。在这则新闻之中,作为人大代表,面对自己熟悉的领域,却“无事一身轻”地选择置身事外,以一副“我是出来打酱油的”姿态示人,的确与其身份不符。

  不可否认,毒奶粉、毒豇豆等,在我国食品安全问题上都曾引起过很大的负面冲击力,前不久,三亚市农业部门对最先曝光“问题豇豆”的武汉市农业局打破潜规则的做法发表了“特别不理解”的言论,这表明在一些地方,食品安全的监管及执行力度,似乎不容乐观。而该负责人对于记者提问的过敏,未尝不是“于我心有戚戚焉”的反应,换句话说,他所熟悉的或许还是“内部通告”的形式,抑或与当前的食品安全事件有着某些联系,使他固守“不足为外人道”的思路,因而在记者采访时,才会以“两会”“敏感”这样的词来作为挡驾、作为推脱。

  事实上,有关食品安全,早已经是一个老生常谈的话题。一些人过敏虽然可以想象, 硬要说“敏感”却更像是一种借口。众所周知,对于引发广泛关注的公共事件,开诚布公、深刻检讨,才是一种善莫大焉的举动,一味地回避只能是一种不负责任的表现,

  值得一提的是,由于新闻报道语焉不详,我们至今不知道这位“某地方农业部门负责人”的真实身份,这无疑是有些令人遗憾的。某种程度上说,该报道似乎多少有些“为贤者讳”的“善意”,这无疑是需要批驳的。不过,公众也不必太过着急,没准儿不几日此人大代表究竟是何方神圣就能见分晓呢。甚至这位人大代表会出来辟谣,也说不定。


分享到:
更多
打印此文】【关闭窗口
上一篇文章:食品安全 需突破现有监管体制
下一篇文章:海南豇豆事件曝露“短腿” 中国出台新政
陕西食安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注明“本站原创”的信息作品,版权均属于本网所有。如偶有转载、摘编和发表本网信息作品,请注明"来源:“www.cnfdn.com.cn陕西食安网”。如需要经常性转载、摘编和发表本网信息作品,请事先与本 网联系。违反上述声明,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凡本网文稿内注明“来源:XXX”的文章,均转载自其他媒体,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根据“文责自负”的原则,转载该文章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的负责。
③ 如因本网发布的作品内容涉及版权或存在其他问题,请于文章发布后的30日内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
关于我们会员专区诚聘英才联系我们帮助信息电子商务在线投诉纠错留言网站导读友情链接
© 2001-2023版权所有 陕西食安网 |网管QQ| 345615198 1960375031 1405218651
本网特聘北京惠诚律师事务所律师为常年法律顾问。 技术支持:【善微云】
陕ICP备2023002380号-1

陕公网安备 6101960200024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