舌尖上的中国,什么时候才能吃得安心?
6月15日,卫生部网站公布了8部委印发的《食品安全国家标准“十二五”规划》(下称《规划》)。
而就在此前一天,食品安全又添新案例。国家质检总局6月14日通报,通过婴幼儿配方乳粉汞含量专项应急监测发现,伊利集团部分乳粉产品汞含量有异常,涉及2011年11月-2012年5月内生产的全优2、3、4段乳粉。伊利方面已紧急召回该批次产品。
从三聚氰胺、苏丹红、瘦肉精、地沟油到工业明胶、工业盐酱油、药袋苹果,近年来食品安全问题屡屡冲击公众的“舌尖”。在“谈食色变”背后,国家食品安全标准和食品监督检测成为众矢之的。
“全国食品企业仅有23.3%具有常规质量检测能力,5.1%具有有毒有害物质分析能力,具有食品添加剂、微生物、生物毒素等全项目检测能力的不足1.2%。而面向企业,特别是中小食品企业的公共检测平台也稀缺得很。”6月14日,中国食品发酵工业研究院院长蔡木易在全国食品工业“十二五”发展交流会上的发言可谓闻者惊心。
蔡木易表示,“当前,我国存在着食品安全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地方标准之间交叉、重复甚至矛盾,重要标准短缺,标准的前期研究薄弱,和国际接轨程度不够的问题。”
上述《规划》称,《食品安全法》公布实施后,我国已制定公布269项食品安全国家标准,涉及乳品、添加剂、真菌毒素、农药残留及包装材料等多个方面。但是,问题也十分突出,现有标准体系存在交叉重复、脱节、重要标准缺失等问题,科学性和合理性也有待提高。
食品安全标准的“多而乱”,不同体系之间的矛盾纷繁复杂,从整治力度最大的乳制品行业便可看出端倪。
2010年,卫生部公布的《生乳》标准则将生鲜牛乳蛋白含量标准从原先的≥2.95g/100g降为≥2.8g/100g。吊诡的是,同样在2010年发布的《巴氏杀菌乳》、《灭菌乳》标准规定,成品牛奶蛋白质含量需≥2.9g/100g。成品奶的蛋白含量标准比生乳还高0.1%。
“这不是鼓励牛奶企业造假吗?”提到标准,长期从事牛奶生产的广西垦西乳业有限公司总经理郑志养有些无奈。
不过,标准的修订已提上日程。根据《规划》,到2015年,国家将基本完成食用农产品(6.82,0.00,0.00%)质量安全标准、食品卫生标准、食品质量标准以及行业标准中强制执行内容的清理整合工作,基本解决现行标准交叉、重复、矛盾的问题,形成较为完善的食品安全国家标准体系。
“在讨论标准制定的初期,企业作为标准执行的主体,需要有代表参与讨论,提出一些可行的行业标准建议,但他们都没有决定权。只有卫生部等相关部门的专家及政府部门的代表才有最终决定权”。参与过卫生部标准制定的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理事长孟素荷教授告诉记者,“标准制定得合理与否并不是越严越好,而是需要建立在风险评估的基础上,总体要遵循大企业可以达到、中型企业经过努力方能达到、小企业难以达到的原则。”
“加强风险评估、理顺现有标准、加强溯源及原料基地建设,将是未来防控食品安全隐患的重要手段。”孟素荷教授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