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对市民食品安全投诉难的问题,广东省质监局决定创新食品安全沟通机制,增加沟通渠道,解决生产加工环节食品安全风险信息交流不畅的问题。创新机制的第一炮,就是从本月15日开始,全省21个地级市的质监部门统一在每月15日举行一次食品安全接待日活动,现场收集、答复和处理企业及群众关心、反映的有关生产加工环节食品安全的问题,使食品安全接待日活动成为监管部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重要渠道。(羊城晚报4月12日报道)
对于食品安全问题,再强调也不过分,再抓紧也可能有漏洞,被不法分子钻了空子。用心惊胆战和如履薄冰来形容人们对待食品质量安全,是非常恰当的。广东省质监局有关负责人表示,食品安全工作需要信息交流,监管部门需要把潜在的风险信息传递给生产企业,帮助企业加强监管,少走弯路。而生产企业和群众也需要把风险信息传递给监管部门,帮助实现有效监管,食品安全接待日活动就是为市民、企业和监管部门之间搭建的一个良性沟通平台。希望把本地区群众反映的生产加工环节食品安全突出问题和各种风险隐患解决在当地、化解在萌芽状态,努力做到对食品质量安全问题早发现、早研判、早预警、早处置。
食品安全工作需要信息交流,这是肯定无疑的,但仅仅靠信息交流就可以解决食品安全问题,这恐怕有点异想天开。笔者认为,要保障食品安全,建立长效监督机制是关键。政府职能部门要做好日常的质量监督工作,需要质监部门的工作人员不要坐在办公室里,一杯茶一张报地等着市民上门投诉、举报,而是常驻食品生产企业,天天到食品售卖的地方去,时时对食品质量进行检查监督,这样才能真正把食品安全问题解决在当地,把各种风险化解在萌芽状态。
由此看来,与其说每月15日搞大接访是一种创新机制,不如说是质监部门把办公室换了一个地方,还是一种衙门作派、官僚作风,因此想通过这种办法抓好食品安全,真的不怎么靠谱。
稿源:红网 作者:万庆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