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国家质检总局和国家标准委联合发布的强制性国家标准《饮料通则》于本月初正式实施,根据原料和形状,饮料分为碳酸饮料(汽水)类、果汁和蔬菜汁类、蛋白饮料类、茶饮料类、植物饮料类等11个种类,“功能饮料”这叫法将被取消,取而代之的是“特殊用途饮料类”,细分后又分为运动饮料、营养素饮料和其他用途饮料。但市面上的诸多“功能”饮料将被如何细分呢?相关企业没有给出明确答案,并表示正与饮料协会等相关部门商讨对策。
市面饮料暂未“变脸”
作为“功能饮料”的代表,红牛宣传的即是“维生素功能饮料”,这也成为首个急需“变脸”应对新规的产品之一。记者近日走访超市发现,打着“功能”牌的饮料不在少数,且大多都是维持原状。
红牛品牌部部长陈朝晖告诉记者,作为保健食品,红牛要根据审批按照国家规定来做变化。简单的回应并没有解释红牛为何还未“变脸。”
“之前并没有功能饮料的说法,所谓的功能饮料其实包括多种饮料。”一位业内人士告诉记者,按照《中国软饮料分类标准》中关于功能性饮料的定义,功能饮料包括营养素饮料、运动饮料和其他特殊用途饮料三类。所谓营养素饮料是指人体日常活动所需的营养成分,这种饮料以脉动、激活、尖叫为代表,而运动饮料含有的电解能很好地平衡人体的体液,以佳得乐、劲跑、维体等为代表;特殊用途饮料目前市场主流的主要就是以红牛、力保健和V飙为代表的能量饮料。
如果市场上以运动主打的饮料归在运动饮料一类,那主打“功能”牌的红牛将如何划分呢?尽管红牛相关负责人没有明确表态红牛将如何变脸,但一位红牛内部人士透露,红牛正与中国饮料工业协会沟通,至于将归属于哪个分类,是否要换包装,暂时未有定论。
企业质疑细分科学性
据了解,业内普遍认为,《饮料通则》的出台有助于规范饮料市场,《饮料通则》里除了对功能饮料有重新划分外,对果汁饮料也有严格规定,只有果汁(浆)的含量不小于10%才能叫“果汁饮料”。另外,根据相关规定,添加糖分的果汁,应在产品名称邻近部位清晰地标明“加糖”字样。
从记者采访的情况来看,相关企业对“变脸”三缄其口,但大多数人认为《饮料通则》里的果汁相关规定对消费者较有利,反而功能饮料的细分则有点“摸不着头脑”。
“很简单的逻辑,其他用途饮料是不是可以包括:功能饮料,能量饮料,抗疲劳饮料,抗过敏饮料?”一位企业人士表示,目前饮料行业的食品安全问题并不突出,相较于碳酸饮料,果汁、茶饮料的发展潜力更大,这也间接促成部分小企业争抢这一蛋糕,并突出“功能”吸引消费者,从这个角度来说,《饮料通则》有助于规范饮料市场。
但从另一方面来说,《饮料通则》并未对饮料品类进行全面评估,比如红牛,根据划分,它应该是在“特殊用途饮料”一类,“但总不能在包装上打‘特殊用途’吧?”
该人士认为,目前饮料市场品种、品类繁多,也确实造成一些混乱的局面,但要规范饮料市场,需要从多方面入手。 (中国食品科技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