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陕西食安网!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联系我们    在线投诉
网站眉顶图
首页 | 资讯中心 | 消费警示 | 食品时政 | 法律法规 | 企业风采 | 食品科技 | 安全示范 | 食品与法 | 饮食安全 | 地方报道 | 茶馆奇闻 | 美食中国 | 饮食文化 | 展会
公告 | 消费动态 | 教你一手 | 食品鉴别 | 名录大全 | 校园饮食 | 中华名号 | 热点聚焦 | 农业动态 | 特色食品 | 专家提醒 | 健康提示 | 食安动态 | 权威公示 | 果蔬
您当前位置:陕西食安网 >> 食品时政 >> 浏览文章
删除电子监管码 不要再人为制造新的行政垄断
来源:中国食品监督网    更新时间:2008年08月27日    关注度:     【字体:
    作为《反垄断法》颁布后修改的第一个经济方面的法律条文,《食品安全法(草案)》删除电子监管码内容,让我们欣慰。

    据媒体报道,全国人大正在审议《食品安全法(草案)》,决定删除有关电子监管码的内容。这也使得今年8月1日《反垄断法》生效当日发生的、后被媒体广为炒作的“反垄断第一案”,在立法机关那里有了尘埃落定的说法。

    现代市场经济体制较为成熟的国家都有一部针对食品安全的法律,我国虽然也有一些相关的法规和法律条款以及一些日常执行的政策,然而一部完整的《食品安全法》则没有。因此,国内市场有些有关食品安全事项、案例难有严密合适法律适用;国际市场更麻烦,常有中国出口食品被认为“问题食品”,个中原因十分复杂,但我国完整的食品安全法律的缺失,也是引出麻烦的原因之一。

    为此,去年年底中国第一部《食品安全法(草案)》递交全国人大审议,现在已是第二次审议。为了适应当前形势,我国的《食品安全法》有必要尽快正式出台。

    第一次审议《食品安全法(草案)》时,草案中有有关电子监管码的内容。事实上,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也一直推行电子监管码制度。譬如上海,两年前就在集贸市场实行了一种商品电子监管码跟踪的办法,主要是在鲜肉出售时附上电子监管跟踪码。一旦顾客食用所买鲜肉发生问题,即可根据电子监管码追踪查到哪里出售、哪里屠宰,哪里出的问题。这个小小的电子监管码其实对普通消费者还是颇有用的和方便的。

    然而它还是遭到了强烈反对,这也从一个侧面体现出我国不同利益集团间博弈能力的提高和博弈的规范化。

    反对电子监管码的,主要是食品企业和防伪企业。食品行业反对的主要有两条,一是电子监管码记录和提供的企业、产品相关信息,在目前的食品包装上皆有体现,无须重复;二是此举增加食品企业的额外成本。

    在我们看来,这第二点理由是不能单独成立的。只有第一点理由成立,才能说是“额外成本”。否则,就是分内成本,即使过去食品生产没有这项开支,今天也必得加进去,因为今天人们对食品需求不再是吃饱、好吃,现代食品首先要安全,因此,食品企业有必要增加此项成本。问题是现有的合格的食品,都有可以监管的信息,无需再加什么电子监管码。

    有了食品行业的理由,防伪行业的理由才能成立。食品商品本身有相关安全的信息,可是只要存在仿冒商品,这些安全信息就可能是不安全的。电子监管码就是用来防伪的,可是防伪企业认为,他们也有能力帮助食品商品防伪,不能让电子监管网的经营者——中信国检独个垄断。

    在经济生活中,垄断有三种形态。第一种是在一个充分竞争的市场中,企业通过自身竞争力的提高,不断击败竞争对手而形成的垄断;第二种是企业所属的行业本身具有天然独一性质的自然垄断,这种情形多见于需要管网输送的行业,如水、电、煤气、铁路、电信等公用事业;第三类是政府通过公共权力限制某些行业的准入而形成的行政性垄断,政府或成立国有企业直接经营,或发放“牌照”让本国极少数私营企业在严格监管之下专营。

    第一种垄断形态在中国很少,第二种、第三种垄断形态在中国大量存在,第二种垄断大部分是迫不得已的。而当食品安全能够建立起其它有效的防伪措施时,为什么要再建一个垄断的防伪网络呢?事实上,这种垄断是以行政力量建立起来,同时又具有网络特性,因而一身兼具我们上面所说的第二和第三种垄断。

    中国经济领域中的垄断太多了,如果说过去的垄断难破是因为既得利益的强大,那么今天就不要也不能再增加新的垄断了!在食品安全这个带有强制性领域,更要谨慎从事。因此我们拥护全国人大删去《食品安全法(草案)》中有关电子监管码内容的条款。当然,对于像鲜肉销售那样的食品安全监管,采用什么办法,还得具体筹划。
分享到:
更多
打印此文】【关闭窗口
上一篇文章:受益定价能力 食品巨头业绩逆势上扬
下一篇文章:司长之死与反垄断之讼 质检总局涉嫌利益输送
陕西食安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注明“本站原创”的信息作品,版权均属于本网所有。如偶有转载、摘编和发表本网信息作品,请注明"来源:“www.cnfdn.com.cn陕西食安网”。如需要经常性转载、摘编和发表本网信息作品,请事先与本 网联系。违反上述声明,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凡本网文稿内注明“来源:XXX”的文章,均转载自其他媒体,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根据“文责自负”的原则,转载该文章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的负责。
③ 如因本网发布的作品内容涉及版权或存在其他问题,请于文章发布后的30日内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
关于我们会员专区诚聘英才联系我们帮助信息电子商务在线投诉纠错留言网站导读友情链接
© 2001-2023版权所有 陕西食安网 |网管QQ| 345615198 1960375031 1405218651
本网特聘北京惠诚律师事务所律师为常年法律顾问。 技术支持:【善微云】
陕ICP备2023002380号-1

陕公网安备 6101960200024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