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屡次整顿但频遭反弹
“为保障我市饮用水水源安全,彻底查处水上餐饮的违法行为,市水上餐饮专项整治工作小组研究决定于2012年4月15日至20日,在全市范围内集中开展水上餐饮专项整治联合执法行动。”4月12日,长沙市举行了水上餐饮专项整治新闻发布会。会议宣布,长沙市水上餐饮专项整治工作小组将严格按照法律法规,对停靠在湘江长沙段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内的非法水上餐饮坚决予以取缔;对不听劝告,拒不离开的,由环保、公安、海事等相关职能部门联合执法,坚决依法予以打击。
此外,根据《长沙市人民政府关于开展水上非法餐饮经营联合执法的通告》,对在饮用水水源一级保护区内非法从事水上餐饮经营的行为,将处2万元以上10万元以下罚款,严重的将处最高60万元的罚款。
其实,长沙的水上餐饮是一个长期存在的现象,有关部门曾多次对此进行过整治,治理期间效果明显,渔船纷纷撤离,可治理期间一过,这些水上饭店又卷土重来,生意兴隆依旧。
记者了解到,从岳麓区到开福区,都曾经下发过很多次整改文件,开展了很多次联合执法行动,包括环保局、海事局、卫生局、工商局、城管局等等部门在内,都纷纷加入到了治理的队伍中。从劝退食客到断水断电,从停业罚款到驱逐船只,但始终无法将其彻底清除。
尤其是从2011年11月开始,长沙市就进行了水上餐饮专项整治工作,制定了工作方案,成立了工作机构,由长沙市环保局牵头,公安、海事、工商、城管、卫生、畜牧等部门为成员单位,按照属地管理原则,由各区县(市)人民政府负责对辖区内水上餐饮进行全面整治。通过几个月的努力,长沙市水上餐饮专项整治的效果明显,不仅摸清了底数,建立了台账,而且通过耐心细致的法制宣传教育和劝导,部分外地餐饮渔船已经自动离开长沙。通过各区县各部门参加的执法行动,水上餐饮整治范围里所有的餐饮船舶和浮动设施,已经全部撤除广告牌和相关设施,不再经营水上餐饮。
“虽然我市水上餐饮专项整治工作成绩突出,得到了省政府督查组的肯定,但是水上餐饮整治工作十分复杂,极易发生反弹。2012年春节后,部分水上餐饮渔船又陆续返回我市,特别是进入3月份以来,由于全省各地都加大了对水上餐饮整治的力度,更多的外地渔船进入长沙水域。”据长沙市环保部门介绍,目前,非法聚集停靠在长沙市湘江西岸猴子石大桥南侧的外地渔船已达68艘。
破解渔民现实困境方能治本
“我们也知道要保护湘江,要保护水源,但是,渔船就是我们的生命啊。”一名在整治行动中被清缴了渔船的船主几乎声泪俱下,“如果不准我们搞这个,那我们以后能搞什么。政府如果不给我们合理的安置,那我们这些靠打鱼为生的渔民以后怎么活啊!”
记者看到,这些经营餐饮的渔船几乎就是渔民们的家,船上不仅有起居室和厨房,被褥、家电、衣物一应俱全,甚至连厕所也安置在船上。渔民的孩子们在船上生活、学习、玩耍。
“上世纪五十年代,国家实行‘四固定’,规定专业渔民不得自留田地,由国家发放粮油生活。改革开放以后,国家又不让我们收回来。湘江堤坝建起后,湘江的鱼越来越少了,我们只好依靠渔船这唯一的家什开始搞水上餐饮。现在不准我们经营水上餐饮,又不给我们安置,我们该如何生活?”渔民们纷纷表示,他们的诉求看来不合理,实际却是生存状态的迫切要求。
渔民们还告诉记者,2009年长沙市明文规定三汊矶大桥以南、黑石铺大桥以北不许水上餐饮进入,是海事局亲自把他们带到黑石铺以南100米处安置。渔民们以为这是长沙市政府的默许,于是纷纷举债将渔船翻修,开始大规模开展水上餐饮业。
“为经营‘船上吃鱼’,我跟亲戚朋友借了十几万元,到现在还有近十万没有还清。”一名王姓的渔民唉声叹气,他说本来希望借这生意赚钱养家,却倒还欠了一大笔债。
“我们也支持保护水源,保护环境。但是我们也要生存,只要给我们政策,干什么都行,哪怕是清洁工!”一些渔民表示,现在已有洞庭湖区的渔民享受到政府的安置政策,如转产就业培训,渔民招聘会等。在目前生存窘境下,他们只能寄希望于政府。
据了解,今年3月1日,应渔民们的要求,湖南省信访局邀约长沙市政府、衡阳市政府、衡山县政府以及渔民四方代表,正式商讨安置方案。会上,渔民们提出了两点诉求:第一,政府出资以适当价格回购渔船;第二,重新给予就业安置或一笔安置补偿款项。
“其实,如果能尽可能地在合法合理的范围内考虑渔民们的现实困境,如果能从管理环节有所创新,更多地加以规范引导,那么,水上餐饮的治理或许就不会陷入目前这种一专项整顿有收效、不治理立马就反弹的循环怪圈。”对此,中南大学社会学系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教授建议,有关部门应更多在管理环节上下功夫,多解决现实问题,而不是简单地进行一刀切一阵风式的运动式治理。(记者阮占江 赵文明 实习生刘文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