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湖南长沙,水上餐饮十分繁华,水上餐饮破坏景观,污染河流,必须加以整治,渔民们也同意整治,但水上餐饮业却越来越发达。那么,问题的症结究竟在哪儿呢?
在江河上的水上餐厅和亲朋好友们一起把酒言欢,确实别有一番趣味。但是,一些水上餐厅随意倾倒垃圾和污水的行为,不仅破坏了江河原本的风景美观,更对水质造成了严重的影响。对此,各地不断采取措施加以清理整顿。
湖南省长沙市从去年11月开始至今年4月20日,集中开展了大规模的水上餐饮专项整治行动,取缔了渔船近百艘。然而,由于缺乏系统化常态化的机制,由于一些渔民面临现实生存的困境,专项治理遭遇了现实的抵触,出现了明显的反弹。
那么,究竟怎样才能既充分规范引导水上餐饮业,又有效安置渔民们的未来?如何有效平衡这其中的矛盾冲突?对此,记者进行了调查。
湘江河段水上餐饮规模宏大
“湘江长沙城区段共有经营餐饮、茶水的渔船93条,经营户89家。87%的经营户来自外地,其中岳麓区有64家经营户来自衡山县永和乡。99%的经营户没有办理合法的审批手续,为非法经营。”4月12日,长沙市环保局对外通报了从去年11月开始进行的水上餐饮专项整治的相关情况。
“老板,上船吃鱼吧!”每次路过长沙猴子石大桥,记者都会看到路边有一些举着“上船吃鱼”招牌的年轻女孩在拦车揽客。
湘江多数河段都长期存在着水上餐饮行业,大多数经营户除了渔民证之外,没有任何相关证照,有些甚至连渔民证都没有。这些水上饭店除了会产生食品安全隐患外,更对湘江的环境造成了巨大的影响。
据记者实地调查,长沙市内的水上餐饮渔船主要集中在黑石铺大桥至三汊矶大桥水域。这些违规经营餐饮业的渔船,以前的聚集地主要为橘子洲水域。近几年来,为了躲避政府三令五申的整顿,统统搬到了三汊矶大桥附近水域。
这些船只沿着江岸一字排开,几十条聚在一起,蔚为壮观。很多渔船都有三四层,装修也很考究,打着“活鱼城”的招牌,在夜幕中灯火辉煌。
记者发现,这些“饭店”无论规模大小,无论经营者是否为渔民,几乎都存在同样的问题,那就是没有相关经营许可证、卫生许可证、排污证或其他许可证照。
“我们一般把垃圾就倒到河里啊,这么大一条湘江,我们倒一点点垃圾没什么问题的,这有什么影响!”一位厨师一边轻松地与我们聊天,一边把厨房的垃圾顺手扔入河里。记者在调查中发现,基本上每条渔船周围的河面上都漂浮着大量的油渍、菜叶、饭盒、塑料袋等生活垃圾。由于这些渔船停泊地比较密集,所以这些垃圾也连成一片,不仅极大地破坏了湘江风景美观,更对湘江水质造成了严重的影响。
据记者调查了解,水上餐饮聚集的黑石铺大桥至三汊矶大桥水域,正是湘江的上游河段,是长沙主要生活用水的来源。而水上餐饮业的存在,生活垃圾的排放,以及来往食客的活动都严重污染了上游水域的水质和生态环境。
而且,大部分船舶都没有安装污水处理设备,虽然某些船舶安装了简易的排污设施,但也远未达到国家标准。厨师们洗碗洗菜、杀鱼宰鸡直接就在船上进行,垃圾污物没有经过任何处理就直接排放到湘江里。
“从去年11月整治行动第一枪打响后,一直到年后一段时间,渔船确实都不见踪影了。但是开春后,尤其是3月份天暖后,这些渔船又卷土重来,甚至有规模愈加庞大之势。”采访中,三汊矶大桥附近的居民向记者投诉道,这些渔船一旦开始营业,附近水域的水质就明显下降了很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