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陕西食安网!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联系我们    在线投诉
网站眉顶图
首页 | 资讯中心 | 消费警示 | 食品时政 | 法律法规 | 企业风采 | 食品科技 | 安全示范 | 食品与法 | 饮食安全 | 地方报道 | 茶馆奇闻 | 美食中国 | 饮食文化 | 展会
公告 | 消费动态 | 教你一手 | 食品鉴别 | 名录大全 | 校园饮食 | 中华名号 | 热点聚焦 | 农业动态 | 特色食品 | 专家提醒 | 健康提示 | 食安动态 | 权威公示 | 果蔬
您当前位置:陕西食安网 >> 食品时政 >> 浏览文章
食品安全监管需有“潜伏精神”
来源:本站原创    更新时间:2012年04月04日    关注度:     【字体:

 2012版的全国《餐饮服务食品安全重点工作安排》下发,罂粟壳、苏丹红、抗生素等“佐料”,再次登上“黑名单”。

  它们上“黑名单”已非一年两年。早在7年前,国务院五部门就发过类似文件。最近几年,只要春节一过,“食品安全重点工作安排”又会提到这些“佐料”。小小的罂粟壳,为什么像打不跑的“幽灵”,总在一个火锅里漂来荡去,“捞”不出去呢?

  一种现象反反复复,一种“潜规则”长期存在,其实和人们的观念很有关系。

  说起“禁罂粟壳”,立刻有人反对,说“我吃了这么多年,怎么什么事都没有”。的确,罂粟壳和罂粟的毒性差得还远,只能算“微毒”,无法在短期内致人性命,容易让人认为无害。而从认知上来说,人的天性正好是“低估未来损失”的。眼前的美味,似乎总是比多年之后的健康,来得诱人。因此,凡是“微毒”之物,不仅多数难以禁绝,还被喜爱和依赖,成为“特色”,久被滥用。

  这种“喜爱”成了一种社会病。与几十年前相比,国人吃的东西越来越“香”了,但香得并不自然。整个餐饮业都在追逐“香料”,追求让人上瘾的效果。同时,医院报告的各种慢性病的发病率也越来越高。

  可以说,正是快节奏、高压力的现代生活,让人们的感官需求“高涨”起来。粗茶淡饭无人青睐,平静换成喧嚣,“无肉不欢”、“无辣不爽”,种种“嗜好”,从生理角度主要是产生刺激,形成快感;从心理角度则是舒缓压力,释放自我。事实上,从餐馆的“加料”之风,能看出社会变化之剧烈。各国历史上都曾有禁酒令,多数发生在人口流动频繁、社会结构变动较大时,彼时酒精一方面宽慰灵魂,一方面又加剧各种骚乱和社会问题。

  真正要舒缓社会压力,一方面是兴办文化事业,另一方面是依靠社群组织及时“互助疗伤”。人类社会多建一所学校,就可以少建一所监狱。同理,文化能兴盛发达,肉欲口福便不那么重要。从这个角度来说,为书店书吧、报纸杂志这样的文化经营活动多一些扶持,少收一点税,让它们在物欲横流之中生存并壮大,对于丰富现代人的内心世界,意义巨大。而社会互助团体,例如心理互助、爱好协会、社区组织之类,可以为都市孤独的人们建立“心理缓冲区”。

  孔子听了《韶》乐,三个月之内吃肉“不觉有味”,人的精神若充实无比,还需要罂粟壳这样的“微毒品”来刺激自己吗?也许不一定。但整个社会重视健康和食品安全且具备相关知识的人,必然越来越多,而过分求“香”的餐馆也势必逐渐丢掉市场。

分享到:
更多
打印此文】【关闭窗口
上一篇文章:长江刀鱼遭过度捕捞及生态恶化10年后或绝迹
下一篇文章:河南省省长郭庚茂,惩处食品安全犯罪要治乱用重典
陕西食安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注明“本站原创”的信息作品,版权均属于本网所有。如偶有转载、摘编和发表本网信息作品,请注明"来源:“www.cnfdn.com.cn陕西食安网”。如需要经常性转载、摘编和发表本网信息作品,请事先与本 网联系。违反上述声明,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凡本网文稿内注明“来源:XXX”的文章,均转载自其他媒体,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根据“文责自负”的原则,转载该文章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的负责。
③ 如因本网发布的作品内容涉及版权或存在其他问题,请于文章发布后的30日内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
关于我们会员专区诚聘英才联系我们帮助信息电子商务在线投诉纠错留言网站导读友情链接
© 2001-2023版权所有 陕西食安网 |网管QQ| 345615198 1960375031 1405218651
本网特聘北京惠诚律师事务所律师为常年法律顾问。 技术支持:【善微云】
陕ICP备2023002380号-1

陕公网安备 6101960200024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