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农业科学院研究员曾希柏告诉记者,粮食受金属污染问题由来已久,国内外都存在,近年来受社会广泛关注。曾希柏认为,农田重金属主要来自工业“三废”排放,而水稻对镉的吸收富集能力比较强,尤其容易超标。若能以立法形式确定对粮食中重金属的控制,有利于加强监管。而目前许多发达地区,土壤普遍重金属污染严重,这是否意味着这些地区将无法种植粮食,还不得而知。
除直接在粮食质量检验环节设置防线外,意见稿还从粮食生产源头着手,构建了覆盖上中下游的食品安全保护体系。意见稿第三十七条规定,粮食生产者应当科学合理使用化肥、农药、农用薄膜等产品,防止对粮食耕地造成污染。禁止向粮食生产区域排放或者倾倒有毒有害的废水、废气、固体废弃物等。该条规定既对种植户种植进行了规范,也为农民依法保障耕地不受污染提供了明确支持。
罗锡文则指出,要真正解决食品安全问题,首先要通过物联网,把食品的生产者、管理者、销售者和消费者联系起来,让农产品从育种、生产、销售到餐桌,每一个环节都有源可查。比如可以利用传感器,对土壤、水等农业生产环境进行监控;比如对动物的生长,可以附带种质来源追诉系统、饲料来源追诉系统、动物疾病疫情报告系统等等。
他还说,“比如在日本的超市里,出售的苹果、南瓜等很多农产品上都有一个条形码,标识生产人、出厂地址,万一出了问题知道找谁。”
记者注意到,意见稿第三十六条提出,国家实行粮食质量检验制度,规范粮食生产、收购、储存、加工、运输、销售、进出口等环节的检验、记录、出证、索证活动,建立健全粮食质量追溯体系。
源头治理
环保部:发生重金属污染事件要问责地方政府
环保部副部长吴晓青3月2日在国新办发布会答记者问时表示,一旦再发生重金属污染事件,将对涉及的地方政府采取区域限批、约谈、责任追究等严格措施,从根本上遏制重金属污染事件的多发态势。
吴晓青称,近年来我国重金属污染事件连续发生多起,严重威胁人民群众的身心健康,影响社会的稳定。国家对此高度重视,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对重金属污染进行综合整治。环境保护部已经连续三年开展了以打击重金属违法企业为重点的环保专项行动,2011年共检查企业1万多家,各地开展了大量卓有成效的治理工作,近两年全国已经关闭了1000余家重金属污染严重的企业。可以说重金属污染防治正在逐步推进,重金属产业结构正在逐步优化。
吴晓青称,重金属污染也有自己的特点,最大的问题就是长期积累形成,解决重金属污染问题也需要有一个艰苦的过程。下一步环保部将继续严格落实去年国务院已经出台的《重金属污染防治“十二五”规划》确定的各项任务。
■绿政
“两会”代表委员热议重金属污染
重金属污染问题引起了正在北京参加“两会”的代表委员们的高度关注。如何防治重金属对土壤和环境的污染?且听微博上多名学术界企业界媒体界代表委员的“微言微语”。
温香彩(全国政协委员,民革中央委员):
针对目前土壤环境安全存在的问题,如监管意识能力方面,可建立国家土壤环境质量例行监测制度,将土壤环境监测纳入国家环境监测网,定期开展全国和区域土壤环境质量例行监测工作,掌握土壤环境状况和变化趋势,说清潜在风险,为保护环境和改善民生提供科学依据和技术支撑等等。
谢德体(全国政协委员,西南大学资源环境学院院长):
我国应尽快建立土壤重金属污染防治机制,做到“控制增量、消化存量、标本兼治”。对重金属污染控制应实现地方政府负责制。对所有可能造成重金属污染的生产生活行为,建立一整套预先告知和公开发布制度,避免造成不必要的公众恐慌。
应建立土壤污染风险评估土地功能区划土壤修复和污染土地再利用制度,依据重金属影响程度将土地划分为保护、预防、修复3种类型,打破污染后再治理的怪圈。充分运用生态补偿排污权交易污染责任险等环境经济政策和价格信贷税收等经济手段,促进企业减少对环境的污染。
王名(全国政协委员,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
我提的“关于创新社会管理,加强工业污染治理的建议案”,重点强调要加强对重金属污染的治理,其中五项建议包括加强对突出事例的宣传报道,完善相关法规,引入责任追究与公众监督机制,建立对污染受害者的救济赔偿、健康诊疗及公害社区的环境修复机制,发挥媒体和社会组织的作用等。
来源: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