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成本竞争与标准混乱的背景下,让苏泊尔成为行业替罪羊的根源,或许来自不锈钢制品与不锈钢材料行业之间的利益冲突。北京某不锈钢餐具制造商的品牌经理对记者透露,不锈钢制品企业和不锈钢材料企业之间的利益纠葛,或许是苏泊尔屡遭曝光的推手之一
法治周末记者 李 飞
2月24日,国家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中心召开的一场“风险交流会”将苏泊尔从“悬崖”上拉了回来。自2009年以来,这已经是苏泊尔第五次被推到质量问题的“悬崖”边上。
2月16日,央视《焦点访谈》报道,苏泊尔钢锅锰含量高出国家标准近4倍,锰含量超标有可能导致帕金森病,由此引发消费者的质疑和热议。面对舆论声讨,苏泊尔接连发表声明,坚持产品不存在质量问题。
然而,连续的声明换来的确是公众对“拒不认错”态度的激烈反应。
日前,在国内知名网站网易发起的网络调查中显示,有高达83.1%的网友表示不会购买苏泊尔旗下的产品;仅有9.7%的网友仍然会购买苏泊尔的产品。
目前,消费者对不锈钢炊具存在的疑虑,已经影响到其购买行为。国家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中心发布的检测结果能否让消费者重拾信心,还尚未可知。
被折腾的只有消费者
早在质量问题爆发之初,家电行业观察家刘步尘就表示,苏泊尔的相关问题已经累计多次发生,即使多次“屡教不改”后,苏泊尔也从未公开提醒过消费者,是极不负责任的表现
根据国家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中心研究员李宁通报,检测40件苏泊尔不锈钢样品的结果显示,不锈钢制品的平均锰迁移量为每公斤食物0.35毫克,如果60公斤的成人每天吃3公斤食物,则每天来自不锈钢容器的摄入量为1.05毫克。
根据中国第四次全国营养调查结果,中国居民平均每天通过膳食摄入的锰约为6.8毫克;中国还规定饮用水锰含量0.1毫克/升,如果每天喝两升水,从水中摄入的锰为0.2毫克。李宁表示,上述三个数据之和,即可得出一个成人每天对锰的总摄入量约为8.05毫克,因此认为使用苏泊尔炊具“没有达到每天10毫克的最大耐受量”。而且,在临床医学中,尚未发现普通居民因饮食摄入锰引起不良反应的病例。
国家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中心得出的数据,是否能挽回多少消费者的信心不得而知。但是,这样的结果还是为苏泊尔注入了一针“强心剂”。
在2月16日《焦点访谈》节目播出后,作为上市公司的苏泊尔,已于2月17日临时停牌。而在2月20日复牌时,苏泊尔开盘后很快出现大跌,跌幅逾6%。其中,成交放出巨量,达58252万手,其中,大户出逃资金较多,净流出508万元,创出该股上市以来第三大成交量。苏泊尔急需一份调查结果证明自己的清白。
曾经多次被工商部门检测出锰含量超标的苏泊尔,股票价格波动亦非首次。对于影响苏泊尔股票价格如此敏感的风险因素,记者在查阅苏泊尔招股说明书和年报中均没看到对投资者有所提示。
早在质量问题爆发之初,家电行业观察家刘步尘就表示,苏泊尔的相关问题已经累计多次发生,即使多次“屡教不改”后,苏泊尔也从未公开提醒过消费者,是极不负责任的表现。
“影响股价的因素很难预期,如果一些事件明知会造成影响却不做任何说明,最后利益受损的,往往是中小投资者。这样的例子在食品安全领域尤为突出。”一位券商研究员告诉法治周末记者。
北京证券律师刘金海认为,根据《上市公司信息披露管理办法》规定,凡是对投资者作出投资决策有重大影响的信息,均应当披露。如果苏泊尔不锈钢锅“锰超标”问题持续发酵成为重大事件,将对投资者作出投资决策有重大影响,那么作为上市公司的苏泊尔公司应当披露该信息。
对此,记者致电苏泊尔证券事务代表董江,他表示对具体投资者风险提示方面问题也不是很清楚,可以向公司董秘叶继德咨询,而截至记者发稿时,叶继德的电话依然无人接听。
行业竞争致使取材限制
“在低端产品中,之所以采用大量锰代替镍,是为了降低成本。目前锰的价格是1.3万元/吨,而镍则在12万至13万元/吨,价格差了近10倍。如果按照正常的比例,成本将会非常高,丧失了在低端市场上的竞争力,这是行业竞争导致的结果。”一位原苏泊尔员工告诉记者
在消费者与投资者的双重重压下,苏泊尔似乎有苦说不出。
“苏泊尔的产品在行业内已经算最好的了,生化检测也完全合格,只是材质存在争议。但是产品类别中相对低端的产品都会使用这样的材质,否则成本过高,企业难以承担。”一位不锈钢餐具业内人士向法治周末记者说出这番话。
事实上,不锈钢餐具锰含量超标并非个例。双喜、爱仕达等品牌的低端品牌都曾被曝出锰含量超标。“锰含量超标在业内早已是普遍现象。”上述人士对记者表示。
而不合格产品也多存在于低端产品中。哈尔滨市工商局2011年10月的检测结果也显示,苏泊尔200元以下的产品几乎全部存在问题,同样爱仕达、庆展等不合格产品也存在于价格低廉产品中。
“在低端产品中,之所以采用大量锰代替镍,是为了降低成本。目前锰的价格是1.3万元/吨,而镍则在12万至13万元/吨,价格差了近10倍。如果按照正常的比例,成本将会非常高,丧失了在低端市场上的竞争力,这是行业竞争导致的结果。”一位原苏泊尔员工告诉记者。
记者走访北京小武基不锈钢市场发现,多数低端产品都与苏泊尔采用的是同样材质,甚至部分小品牌产品,其不锈钢质量更为低劣。“但曝光的只有苏泊尔,谁叫它名气大呢,最后反而成了大家的替罪羊。”市场一不锈钢店主高某对法治周末记者说。
国际食品包装协会秘书长董金狮对法治周末记者表示,国家对不锈钢产品中锰、镍、铬等微量元素的含量都是有规定和标准的,过高或过低都不行,但现在的确有很多厂商没有按照国家标准生产,市面上在售的产品大多是不合格产品。
家电行业观察家刘步尘认为,为提升产品竞争力,企业想方设法降低成本无可厚非,但这并不能成为借口。作为行业老大,苏泊尔更应该起表率作用,以身作则。
但刘步尘也指出,目前国内存在多个标准,国家在制定标准上有重合的情况。并且锰元素的含量究竟应该多少,国内至今仍没有参照标准,仅意大利有类似标准可作为参考。
据法治周末记者了解,在1988年颁布的不锈钢食具容器卫生标准和1992年颁布的不锈钢器皿标准中,均没有规定检验锰析出物的理化指标。从两个标准看,锰含量无关不锈钢器皿的卫生安全问题。
董金狮认为,不锈钢炊具业发展很快,新材质不断涌现,国家的标准已严重滞后。新颁布的食品安全国家标准也并未能完全对行业起到规范作用。
产业链存在利益冲突
“不锈钢上下游企业在材料的生产和适用上缺乏一致性。”董金狮表示,卫生部在食品安全标准制定时对此没有明确和协调,随着经济的发展,两个行业的利益矛盾最终可能在标准上爆发
在成本竞争与标准混乱的背景下,让苏泊尔成为行业替罪羊的根源,或许来自不锈钢制品与不锈钢材料行业之间的利益冲突。
北京某不锈钢餐具制造商的品牌经理对记者透露,不锈钢制品企业和不锈钢材料企业之间的利益纠葛,或许是苏泊尔屡遭曝光的推手之一。
该经理表示,苏泊尔此次事件的核心在于使用的材料牌号不符合不锈钢材料行业的推荐性标准,而这个推荐性标准中的牌号主要是根据一些大型钢厂的产品而确定的牌号。而材料市场的迅速发展,让材料成本与人力成本水涨船高,企业想有效缓解成本上涨压力,不得不搞好成本控制,根据自身的发展来优化采购方案。
在这样的前提下,选材成了各大不锈钢企业控制成本的首选,即想办法在不降低品质的前提下,寻求替代材料,用价格趋稳的材料替代上涨较快的材料,从而规避成本上涨压力。而锰的含量,自然成了替代材料价格的关键。
日前,苏泊尔委托德国检测机构参照意大利标准对相关产品进行的检测结果显示,被检产品锰析出量低于0.05mg/kg,不仅符合意大利相关标准,也低于人们平时实用的一些维生素矿物质补充剂。
有业内人士认为,只要最终对消费者的利益不造成损害,选择能提供物美价廉产品的供应商是企业应有的选择权。而使用非行业推荐性标准中的材料并非“不合格”,而是影响到了一些大的不锈钢材料企业的销售业绩。
对于业界所称出于成本压力使用替代材料,苏泊尔公关负责人张丽萍对法治周末记者表示,上述说法都是媒体的猜测,尚无根据。并一再强调“苏泊尔的产品质量安全是没有问题的”。不过对于具体的成本比较,苏泊尔并未作出说明。
“不锈钢上下游企业在材料的生产和适用上缺乏一致性。”董金狮表示,卫生部在食品安全标准制定时对此没有明确和协调,随着经济的发展,两个行业的利益矛盾最终可能在标准上爆发。
苏泊尔材质问题的曝光究竟是体现了行业利益的冲突,还是成本压力的高企,目前并无定论。“但最终不应该让消费者担惊受怕而又遭受损失。”刘步尘表示。
“毒锅”折射行业之乱
苏泊尔各个价位的炊具在同类产品中都是属于价格较高的,利润也自然高一些。如果连苏泊尔都以这种方式节约成本,其他品牌定位较低,或者出现在市场上的杂牌产品的质量安全更是无法保障
苏泊尔之困也是不锈钢锅的行业之困。
记者查询国家质检总局相关检测结果发现,不锈钢锅在工商、质检等部门的抽查中,合格率一直偏低,而锅具安全事件也时有发生。
不锈钢店主高某告诉记者:“苏泊尔各个价位的炊具在同类产品中都是属于价格较高的,利润也自然高一些。如果连苏泊尔都以这种方式节约成本,其他品牌定位较低,或者出现在市场上的杂牌产品的质量安全更是无法保障。”
对此,中国特钢企业协会不锈钢分会名誉会长李成曾表示:“苏泊尔用的材料,首先不符合国家国标板材不锈钢标准,是不合格的。”但苏泊尔方面则据理力争:“各项重金属析出量均符合国家标准中卫生理化指标的要求,哪里不合格?”
对于双方的争议,关键在于2011年12月21日,《食品安全国家标准不锈钢制品(GB9684-2011)》发布实施。该标准对不锈钢食具容器所用不锈钢中铬、镍、镉、砷等重金属的析出量作出了明确限定;但其中恰恰没有锰析出量的限定标准。而这也成了这次苏泊尔“毒锅”事件中企业与行业协会各执一词的根源。
苏泊尔最终成了质量检测的受害者。苏泊尔董秘叶继德也对媒体表示:“我们会努力化危为机,作为行业龙头企业努力促进行业企业实施新标准,为品牌、为行业乃至为国家担当起企业的社会责任。”
“苏泊尔‘毒锅’事件折射的是整个行业标准的混乱。”董金狮认为。之所以要制定产品的质量标准是为了规范企业产品的生产质量,确保消费者的利益,但从这次苏泊尔事件背后对国家标准的争议来看,国标不仅没有起到规范企业安全生产的作用,倒成为企业钻空子的依据。
在这场苏泊尔质量事件中,公众又一次成为被折腾的对象,一时被强加“苏泊尔不锈钢锅锰超标”的结论,一时又得接受“苏泊尔锅不影响健康”的检测结果,让消费者手里的苏泊尔锅,扔也不是,用也不敢。只能无奈发问:这一次又该信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