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 张泽红 制图
1月份国内CPI(居民消费价格指数)涨幅超预期,引发市场关于货币政策变化的猜测。
国家统计局昨天发布的数据显示,1月份中国CPI同比涨4.5%,涨幅较上月扩大0.4个百分点,环比上涨1.5%,涨幅扩大1.2个百分点,此前连续5个月的环比回落走势暂告一段落。
这一数值远超此前市场4.1%的市场预期。数据公布后,中国银行间债市现券收益率整体向上,上证指数则扩大跌幅,但地产股走势强劲扶助股指早盘收市勉力微涨0.02%。
分析人士称,主要是春节因素导致中国1月CPI超预期上涨,国内通胀持续回落的整体态势并未改变。但数据也表明通胀压力仍存,监管层绝不会掉以轻心,未来政策调整将更加谨慎,放松力度与速度或弱于预期。
春节“拱起”CPI
食品价格成为1月份CPI出现反弹的主要推手。
当月,全国食品价格同比上涨10.5%,涨幅比上月扩大1.4个百分点,影响CPI上涨约3.29个百分点。其中,猪肉价格上涨25%,涨幅比上月扩大3.7个百分点;鲜菜价格上涨23%,涨幅扩大11.5个百分点。
从更能反映价格变动最新情况的环比数据看,1月份国内食品价格环比上涨4.2%,影响CPI环比上涨约1.34个百分点,特别是节日消费量大、较难运输和保存的鲜菜、鲜果和水产品的价格涨幅最为突出。三者的价格在1月份分别环比上涨26.1%、5.6%和7.2%,合计影响CPI环比上涨约1个百分点。
此外,据国家统计局测算,在1月份4.5%的CPI同比涨幅中,去年价格上涨的翘尾因素约为3.0个百分点,新涨价因素约为1.5个百分点。
虽然1月份CPI出现了反弹,但专家们认为,1月份的反弹主要由于春节比往年提前、天气比往年寒冷等季节性因素造成,并没有改变价格涨幅回落的总体趋势。
“春节因素通常会明显拉动食品价格上涨,而且今年春节在1月份,去年春节在2月份,同比的基数也出现了较大落差。”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宏观经济部研究员张立群分析认为。
从除食品外的其他7大类商品和服务价格的同比变动情况看,1月份我国烟酒及用品价格同比上涨3.7%,衣着价格上涨3.3%,家庭设备用品及维修服务价格上涨2.6%,医疗保健和个人用品价格上涨2.6%,交通和通信价格上涨0.2%,娱乐教育文化用品及服务价格上涨0.7%,居住价格上涨1.9%(其中住房租金价格上涨2.6%)。
CPI不改全年“低走”态势
与CPI相比,位于上游的PPI(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的走势更有先行性。
1月份,国内PPI同比增幅回落至0.7%,较上月回落了1个百分点,创下26个月新低。环比则是下降了0.3%。
在市场人士看来,PPI的继续下行,是价格走势的先行信号,意味着国内通胀反弹不具有可持续性,其回落趋势并未发生改变。
分析人士称,随着节假日的远去,假期因素将逐渐消退,食品价格将出现回落,由此带动CPI继续下行。此前CPI已经出现连续5个月回落,仅仅出现一个月份的反弹并不能说明通胀再度抬头,且2月份翘尾因素将较1月份回落1.22个百分点,通胀继续回落的基础较为牢固。
张立群认为,中国经济增速回调,货币政策保持稳健,房地产市场调控继续坚持,这些大的因素和背景共同决定了物价走势难以出现逆转。
“经济增速在回落,总需求在回落,这是抑制物价最有力的因素。加之货币政策继续走稳,物价的总体趋势仍然是在回落。”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咨询研究部副部长王军判断。
中银国际首席经济学家曹远征认为,从中长期来看,“刘易斯拐点”的临近,工资增加、土地、能源等要素价格上涨,都将带动中国中长期物价持续上涨,但影响2012年物价的周期性因素占主导地位,因此2012年物价将显著回落。 “总体判断,随着经济景气回落、食品价格高位回落和输入性通胀的减缓,2012年物价涨幅将明显放缓,预计2012年CPI上涨3.5%左右。”
兴业银行经济学家鲁政委也预计,今年上半年中国物价水平会持续回落,并于第三季度达到底部,在四季度有所抬升,全年物价水平将比2011年大幅回落。
中国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下属国家信息中心昨天发布报告预计,中国今年第一季度的宏观经济仍将呈现平稳回落态势,预计国内生产总值(GDP)增长8.5%左右,消费者价格指数(CPI)上涨3.5%左右。
国家信息中心称,第一季度经济增长放缓的主要原因是国际经济增长乏力、欧债危机矛盾深化,但预计第一季度的经济增长仍处于合理区间。
政策放松将愈发谨慎
经济学家认为,尽管中国通胀回落趋势不改,但压力犹存,料中国货币政策仍将保持稳健态势,政策工具的选择将相机而动。
中国去年政策重心着力于“抗通胀”,经过一年的艰苦努力,12月CPI同比涨幅终于回落至4.1%,以15个月新低收尾,通胀确定进入下降通道。
在去年底物价出现平稳回落的背景下,中国人民银行曾于2011年11月30日时隔3年首次下调了商业银行存款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此后市场对于准备金率何时再次调整十分关注。
虽然春节前后市场对央行调降法定存款准备金率的预期强烈,但由于2月初央行又重启正回购操作,暗示节后市场资金面紧张局面有所缓解,对于包括降低存款准备金在内的货币政策工具的预期出现下降。
国家信息中心昨天表示,如果“热钱”持续撤出,政府可考虑适时下调银行存款准备金率,切实保障在建项目后续资金,继续调整优化房地产市场供求结构,积极落实小微企业相关优惠政策,进一步加强流动性管理的预调微调。
兴业银行经济学家鲁政委认为,当前中国的货币政策需要保持稳健,不能急转直下过于放松。
交通银行首席经济学家连平认为,当前物价不是影响宏观调控的主要因素,未来准备金率的下调主要取决于流动性变化。
银河证券的一份分析报告指出,下一步是否继续下调准备金率,将主要根据外汇占款增减的情况而定。
根据以往规律,当外汇占款持续激增时,准备金率连续上调的几率会明显加大;而当外汇占款出现减少时,央行下调准备金率的概率则会有所增加。事实上去年底央行下调准备金率,即是在当时外汇占款出现连续两个月净减少的背景下产生的。
针对当前外汇占款的变化,有业内人士指出,1月份中国外汇占款极可能重拾增势,下调准备金率的概率将较年初有所减弱。(记者 肖中洁 实习生 夏克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