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路透社报道,近日瑞士食品巨头雀巢与法国达能集团进行PK,争夺辉瑞麾下价值100亿美元的惠氏婴儿用品业务。中国经济时报记者就此采访雀巢公司新闻发言人何彤,她表示暂时不能回应此事。但据花旗集团分析师罗伯特·迪克森(RobertDickinson)分析,辉瑞已在价值60亿美元的中国婴儿配方奶市场立足,雀巢和达能角力的用意十分明显,就是争夺迅速发展的中国市场。这一事件似乎冲淡了雀巢等跨国巨头从中国撤退的传言。此前,达能乳业上海有限公司暂时停产,雀巢公司中止在华东区的冰激凌零售业务和生产运营。这些举动引发猜测:跨国公司是否正在进行“战略性撤退”?
想说撤退不容易
“雀巢不会撤出中国市场,”何彤十分肯定地向本报记者表示,“公司内部的一些调整是为了更好地拓展中国市场”。
商务部国际贸易经济合作研究院研究员、北京新世纪跨国公司研究所所长王志乐也认为“撤退之说”言过其实。“我不赞成撤退的说法。 ”王志乐向本报记者表示,“有时候企业的退出是因为自身水土不服,像百思买的退出就是因为其销售模式与中国的现实不契合,这种现象并不意味着跨国公司正进入战略撤退期。 ”王志乐认为,当前,中国政府正大力鼓励国内消费,许多国际知名企业正跃跃欲试要进入中国。另外,一些跨国企业已经不再把中国作为单纯的加工基地,而是当成一个完整市场来经营。 “随着国内消费能力的提升,跨国公司不仅不会撤退,还会增加投资,进入程度也会加大。 ”王志乐说。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对外经济研究部副部长张琦则对这一现象表示了担忧。她表示,为应对金融危机,欧美发达国家提出了“再制造业化”战略,出台了全面、具体的扶持政策,鼓励重点产业中的制造及研发企业回归。与此同时,中国一些引资优惠政策的取消和要素成本的不断攀升,也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部分企业的转移。
尽管如此,中国有着巨大的市场潜力,也是不争事实。就冰激凌市场来说,美国人均年消费15升,日本为7升,中国却只有2.7升,排名在全球20名以外。巨大的消费能力还有待挖掘。对于追求利润的企业来说,中国市场依旧具有极大的吸引力。
中国仍是新兴市场?
“称呼可以有变化。 ”王志乐表示,“中国市场正逐步走向成熟。被称为‘成熟市场’未必不好,这代表着进步,也表明市场更加规范,对竞争者要求更高。不光跨国公司,本土企业也面临同样的约束,本土企业和国外企业将面临同样的竞争和发展机遇。那种认为‘成本低的新兴市场就是好市场’的观点是不对的。 ”
张琦建议,政府应积极营造内、外资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完善法律法规,规范市场体系,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吸引跨国公司对华长期投资经营,支持跨国公司优化在华投资布局,拓展利用外资的方式和领域。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对外经济研究部副部长赵晋平表示,入世十年来,中国的市场形势已与当年有明显不同,外企的“超国民”待遇即将消失,外资企业和中资企业将在同一个水平线上竞争。这是中国市场走向成熟的必然结果。赵晋平认为,外企应该通过磨合,尽快适应这种市场体系的到来。
磨合期或长或短
《经济学人》信息部对328家在中国开展业务的跨国公司调查后发现,在中国向高新经济体转变过程中,外资企业的商业模式将会承受越来越大的压力,企业盈利将变得艰难。但王志乐认为,不同的行业利润不同,国外有些咨询公司的研究并不完全准确,也不一定代表中国的实际情况。他表示,尽管入世五年后曾出现过一些问题,当时外国公司退出有一定的政策原因。但是,这两年政策已经调整,中国政府大力支持外企自主创新和外资竞购。因此,当前最重要的是,跨国公司在新环境下如何适应中国本土企业竞争力加强等新的变化。
“磨合期长短决定于跨国公司自己的努力,有的快有的慢。 ”王志乐指出,韩国三星集团的做法值得借鉴。由于本土化做得好,三星集团去年在中国的销售额接近500亿美元。
“外企必须改变。竞争对手变了,客观环境也在变化。要正确处理新矛盾,逐步改进,适应中国市场的需求。 ”王志乐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