见习记者 曹崧
随着“一签多行”以及e道自助通关等便利措施的实施,越来越多的深圳居民选择去香港购物。节日里,赴港扫货潮更是热上加热。与往年不同的是,由于部分商品“深港物价倒挂”现象愈演愈烈,深圳市民的赴港消费习惯也在逐渐改变。
赴港采购日用品食品明显增多
大年初四的下午三点,深圳罗湖口岸回深的过关队伍已经排成长龙。从旅客们提着的包装袋上显示,他们带回来的商品囊括了日化用品、药品、保健品、服装、数码产品、黄金首饰。然而记者留意到,较之往年,旅客们手中提的奢侈品在变少,购买日用品的人变多了。记者在现场数了数,基本上在过关队伍中,每三四个人里就会有一个拎着“惠康”、“百佳”和香港各大药房等日用品仓储店的包装袋。
“去香港买这些真的很抵!”手拎四大包日用品的市民钟蕊向记者展示了她这次采购的“成果”——洗发水、润肤露、奶粉、海鲜干货、酱料不一而足。钟蕊说,就拿她买的大罐雀巢奶粉来说,香港药房里售价180港元,而且是新西兰进口奶源制作,同样的商品在内地价钱超过了两百人民币。
除了价格的吸引,很多人依旧看中香港商品的质量。记者随机采访了七八位旅客,大部分人都表示在香港“很少买到假货”、“品质信得过”,尤其体现在食品上。
“换城消费”主要为了节约
近年来,内地物价的上涨、港元对人民币持续贬值,以及深港往来的便利化,风行了近30年的港人北上消费,正悄然转化为深圳人南下购物。购物趋势也由当年的香港的引领消费潮流到现在的物美价廉者至上。
“那时觉得香港卖的什么都是好的,在中英街,香皂、家电、金饰、衣服等等,不论价格是否便宜,香港带回来的物品,送人都有面子些。”早年就常去中英街消费的深圳老居民吴女士说,现在消费理性多了,“要说再去购物,我比较看中价格。哪里便宜哪里好,就选哪里。但问题就是现在深圳的消费水平实在有点高。”
虽然香港有些商品“平”过深圳,但毕竟还要考虑路费和时间成本。在罗湖口岸排队排了超过一个半小时的张小姐称,她还没办理自助通关,花在过关的时间让她对节日赴港消费有点望而却步。张小姐称,过关的路费也不低。从罗湖口岸去香港最近的一站地铁上水站来回要花30港元左右,而去港岛一趟则要约100港元,耗费个把小时。“其实来回挺累的,尤其在过节的时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