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牛牛奶被检出含强致癌物黄曲霉毒素M1,近日引起广泛关注。蒙牛集团相关负责人称,“黄曲霉毒素超标的发生是小概率事件,这次确实是在最初原奶质检上的疏忽导致了问题的发生。”其表示,“在19日这一问题被查出后,蒙牛在全国的工厂已经实行自查,没有查出类似问题。”但对于这批饲料及奶源来源,蒙牛方面称暂时无法追查。(12月27日《新京报》)
蒙牛方面强调这是一起小概率事件,其潜台词无非是想告诉公众不要将目光集中于出了问题的牛奶,大部分牛奶是没有问题的。如果从乳业厂家的角度来看,这样的想法可以理解。但如果站在消费者角度考虑,在食品安全领域根本就不该存在任何小概率事件。因为不管是多么小的概率,一旦进入市场,对于受害者而言就是最大的概率。
正因为如此,公众才对这次致癌物的检出抱有极大的焦虑。
尽管蒙牛第一时间就向公众致歉,并宣称这一批次的产品并未进入流通环节,并且都已经销毁,然而这并不足以缓解公众的担忧。要知道这毕竟只是一次抽检,产品未进入流通环节是不幸中的万幸,将问题奶进行销毁更是最起码的举措。
民众担忧的是,其他的没有被抽检的产品是否存在问题?尽管蒙牛方面一再声称在全国范围内进行自查没有类似问题,但所谓“自查”结果显然不够具有什么说服力。黄曲霉毒素这种强致癌物本应在原奶检测中就该被发现,如今,这么大的一个乳企居然连奶源的来源都无法追查,又是拿什么来保证市面上销售的牛奶是没有问题的呢?
在这些追问之下,乳业的食品安全颇有些“险象环生”的意味,更令公众感到担忧的是此次蒙牛问题批次产品的抽查时间为今年10月,然而公布信息却在12月24日,从知晓检测结果到公布,长达两个多月。相关方面给出了国家法定程序的说法,而这样的法定程序显然是更加有利于厂家,却让消费者很被动。
蒙牛单方面声称问题奶没有流入市场,本身就不具有说服力,而福建长富公司却承认涉癌牛奶进入流通,并已实施召回。而对于这样的情景,消费者们几乎只能“生死有命,富贵在天”了。因为延迟的信息发布已经让其预警作用大打折扣,消费者在面对突发的食品安全问题时,被剥夺了最基本的知情权和应对机会。
这样的被动情景不仅仅属于消费者,更是乳业发展和食品监管的尴尬。对于食品安全这个让公众分外紧张的话题而言,实在已经不能再有任何闪失,一方面需要全面彻底地对市面上的产品进行全面排查,涉事企业也该从流程管理上拿出值得信赖的依据,给公众一个交代;另一方面及时权威的信息发布也应得到足够的保证。只有这样,公众的对于食品的基本安全感才能有机会建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