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来一名自称双汇公司的商务代表与这名网友联系,称愿意进行三倍赔偿(即赔付三根火腿肠)。气得这名网友当时就发了脾气,“把孩子吃死,也陪三根火腿肠?”网友以为第二天双汇公司会派人询问孩子情况,但事发后5天也没有得到任何答复。“这样没有担当的企业,这样没有责任心的企业,这样一个没有良心的企业,能生产出让消费者放心的食品吗?”
群众观点:
监管缺失致商家“以身试险”
食品安全问题为何频发?清远百姓对此各有看法。其中最为普遍的观点就是,问题的产生源于监管的缺失和商家的不自律。违法成本过低,维权成本过高,纵容了不良商家的违法行为。
“同行的竞争太大,安全性高的原材料(数量)没有那么多或成本太高。商家为了生存可能会铤而走险,以次充好,以假冒真。”在清远某媒体工作的李小姐认为,食品安全问题并非中国特有的现象,也不会在中国止步,且当下中国食品安全问题确实呈现出泛滥的迹象。究其原因,既与中国特殊的国情、民情有关,也与中国经济社会的发展有关。“现在社会处于快速发展时期,人们开始以金钱多少衡量一个人的成功程度。这就造成了部分商家唯利是图,一味追求经济效益,而忽视品牌和安全效益。”李小姐还指出,商家良心和责任心的缺失是造成目前食品问题的根本原因之一。“商家不会考虑劣质食品卖出后,会对食用者和社会造成怎样的影响。他们不会换位思考,如果自己吃了这些劣质食品会怎么样?”
在认可李小姐观点的同时,市民陈先生还指出,问题食品泛滥的另一个主要原因是政府的监管不到位,相关部门存在“无人管、多头管、无法管、管不到”的现象。具体而言,农业部门只能从源头对农产品的质量把关,工商部门只管生产经营资格、商务部门(地方即工商部门)只管流通环节、质监部门只负责食品生产中出现的质量标准问题。“没有一个部门是专职的负责机构。出了问题既难判断原因,也难追究责任。”陈先生认为,在这种大家都管的情况下,很容易产生“都不管”或者“管不了”的情况,给不良商家留下可以钻的空子。
在监管方面,有市民还提出了另一个观点,即异地生产和监管给食品安全问题埋下了隐患。“按照国家相关规定,食品生产商在哪个地方就受到哪个地方的政府或者相关部门监管。考虑到生产商能为本地的经济和社会发展作出贡献,政府部门在监管时可能有意或无意地忽视安全监管,不去认真检查或者即使检查出问题也手下留情、放松一马。这样一来,就很容易产生安全问题。”还有市民指出,食品安全问题频发也与社会贫富悬殊加大有关。这些市民认为,现在很多人功利心大增,一味追求利润最大化,道德沦陷,将其他人的安全置于不顾。
“在中国违法的成本太低,但维权的成本太高,无意中助长了商家的违法行为。”阳山市民陈先生指出,按照国家的相关法律规定,发生食品安全问题时,如果没有对消费者人身造成损害时,商家只需给予一至十倍不等的经济赔偿即可。实际上,单个食品的价格并不高,赔偿额也只有几元到几百元不等。“如果商家一分不陪,很多消费者也没有办法。”
随机调查:
食品维权,费时费力太麻烦
中华民族素以文明和礼仪之邦著称,国人处事亦讲求“情”、“理”、“信”。然而,在面对食品问题时,这些都成了“浮云”。在一轮轮的协商、求证中,消费者常会败下阵来,不可避免地成为“最后的受伤者”。记者随机采访发现,十位清远市民几乎有九位认为消费维权是一件十分遥远、可想但不可做的事情。
“消费维权,你觉得可能吗?即使维到权了又怎么样,还不是几十块钱把你打发了。”说起维权,一位市民毫不客气地表达了这一观点。他认为,维权行为多半徒劳,与其浪费精力去维权,不如现实点,提高警惕避免同类事故再次发生。 “现在食品问题那么多,有几个维到权了。”
“遇到食品问题一般人都会自认倒霉。因为就算找相关部门,也会发生踢皮球的事。一般人也没那么大的功夫去跟他们耗。”在阳山某农场工作的一位女士介绍说,由于住在乡下,到目前为止还没有遇到过食品安全问题。但她认为,即使遇到了此类问题也不会去维权。“我最多告诉朋友以后不要去那家店消费,或者不买那个品牌。”在阳山某机关单位工作的陈先生也同样表示,虽然曾遇到过相关的消费问题,但从未维过权。因为压根不知道怎么维权,也不知道跟谁维。记者几位同事对这一问题的回答也大同小异,认为维权太麻烦,更不知道怎么维权。
“维权真的很麻烦,而且很多时候,也维不到什么。”一位热心市民以自己的实际经历奉劝记者不要去维权。“我们家一直用瓶装液化气,但清远很多不良商家将水兑到液化气中,蒙骗消费者。为了此事,我跟那些卖煤气的理论,但他们说我没有证据,还气势汹汹地想要打我。我向朋友咨询后拨打12315投诉,并多次到工商局当面反映,但没有得到任何答复。现在依然会遇到一些以次充好的煤气。”在这位女士看来,煤气问题都不能得到解决,更不用说食品问题了。“煤气有质量问题,煤气罐可以作证,但食品出了问题能拿什么作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