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夏回族自治区是全国唯一的省级回族自治区。近年来,被喻为“塞上江南”的宁夏沐浴着改革的春风,城乡建设、经济发展步入了快车道。宁夏回族自治区工商局把食品安全监管作为关注民生、维护民族团结的重要工作来抓,取得了突出成效。为此,本报记者采访了宁夏回族自治区工商局党组书记、局长马云海。
促进清真食品产业发展
“食品安全是关系民族团结的大事。”宁夏回族自治区工商局局长马云海深有体会地说。
据他介绍,在全区660万人口中,回族人口占36%。为确保回族群众吃上放心食品,自治区工商局始终贯彻执行《宁夏回族自治区清真食品管理条例》,把加强清真食品市场监督管理作为维护地区稳定、促进民族团结和经济发展的一项重要工作。
清真食品产业是宁夏的经济支柱,具有独特的人文环境和区位优势。自治区工商局积极优化投资环境,支持清真食品产业发展。2010年以来,自治区工商局先后出台了优化清真食品市场准入、帮助企业解决融资困难、支持企业打造宁夏清真食品品牌等一系列措施,推动清真食品产业向布局合理化、产业高度化、经济规模化、经营国际化迈进。
与此同时,自治区工商局强化市场监管,规范清真食品经营秩序,对清真食品经营户实行经济户口和企业信用分类监管,指导全区466个大中型商场、超市设立了清真食品专营区和清真食品专柜,使清真食品市场监管逐步走上规范化、制度化、长效化轨道。
实施商标战略,提升清真食品市场竞争力,是自治区工商局的又一重大举措。商标经济户口管理等制度,使自治区清真食品商标注册数量快速增长。目前,全区注册商标为7317件,其中清真食品注册商标为2926件。
打造放心食品就是为民办实事
“食品安全任务艰巨,责任重大。”马云海神情凝重地说。据他介绍,宁夏是一个典型的食品输入型地区。近年来,自治区党委、政府高度重视食品安全工作,自治区在全国率先出台了《食品生产加工小作坊和食品摊贩管理办法》、《食品安全行政责任追究办法》等一系列规定,并将“打造放心食品”列入为民办实事工程。
自治区工商系统以信息化建设为支撑,加大整治力度,强化日常监管,建立了源头可控、去向可查、问题可溯、责任可追的食品安全监管体系,实现了监管方式由“单一式”向“链式”的转变,有效提升了食品安全监管效能。
马云海介绍,全区流通环节近年来没有发生重大食品安全事件和影响恶劣的大要案件,重点食品抽检合格率逐年提高,今年总体合格率为98%,食品消费投诉量下降了12.8%。2008年至2011年,全区消费者对食品安全监管工作的年平均满意度为88.3%。
六项措施构建监管长效机制
马云海具体介绍了自治区工商系统不断探索,构建流通环节食品安全监管长效机制的六项举措。
严格实行食品安全标准化监管。在网格化监管的基础上,2011年8月,自治区工商局出台了《宁夏流通环节食品安全监督管理实施办法》和无食品安全责任事故监管区考核标准,对经营主体责任、市场巡查标准、工商所监管职责、应急保障措施等作了详细规定,实现了流通环节食品安全监管的规范化和全覆盖。
全面推行经营者自律制度。该局引导、督促食品经营者严格执行索证索票和进货查验制度,在全区140个农贸市场全面落实熟食制品证明登记制等制度,在1380户食品小作坊中推行标牌公示制等制度和食品添加剂使用记录等4类台账,在2330家食品批发企业推行配送主体准入备案等制度,在食品摊贩中推行备案制度和公示制度,实现了全区3.86万户食品经营户持照率、建立“三合一”台账覆盖率两个100%。
大力开展法律法规知识培训。该局以“争当五种岗位能手”活动为契机,推动全员深入学习《食品安全法》、《宁夏回族自治区清真食品管理条例》等法律法规,确保执法人员人人能监管,人人会监管,人人胜任监管工作。同时,对食品经营户进行分类培训,帮助他们在熟悉食品安全法律法规的情况下开展经营活动。截至今年9月底,该局共培训食品从业人员8万多人次。
积极开展食品安全示范店创建活动。全区按照“四规范、五统一”的要求,评选出食品安全示范店2618家。这些食品安全示范店充分发挥了典型示范作用。
稳步推进食品安全电子监管工作。通过统一标准、整合资源、扩展应用功能等措施,自治区工商局建成了集食品安全法律法规、管理规范、食品经营主体数据、商品数据、信用数据、监管信息和警示提示功能于一体的电子监管平台,实现了动态全方位精准监管。目前,该局录入食品电子台账信息280万条,对全区5074 户食品经营户实现了电子监管和电子查询。
认真开展食品安全快速检测工作。该局将消费者申诉举报比较集中、与人民群众生活密切相关的食品作为监测重点,依法发布监测结果,及时查处食品安全违法案件,切实将食品安全隐患消灭在萌芽状态。
马云海强调,今年是“十二五”的开局之年,自治区工商局将紧紧围绕自治区党委、政府的中心工作,以更加饱满的热情、更加扎实的作风、更加有力的措施和更加有效的工作,加强食品安全监管,为规范食品市场经营秩序、维护和谐稳定的市场消费环境、促进宁夏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本报记者 成 竹 通讯员 余彩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