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资垄断带来安全问题
与国内油料种植量持续下滑相对应的,则是食用油进口量的逐渐攀升。中国粮油学会油脂分会会长王瑞元说,我国油脂净进口折油总量已由2000年的461万吨上升到2010年的2088万吨,10年增长约353%。我国的食用植物油自给率已从60%下降到37%左右,对此,对外经济贸易大学中国世界贸易组织研究院院长张汉林指出,这已超过国际安全预警线,是一个危险的信号。
依赖进口无法确保中国食用植物油安全。王瑞元指出,2010年中国油料进口量已占全球进口量的一半以上。当年全球主要植物油期末库存只有1000多万吨,不足我国食用植物油半年的需要量。国家粮油信息中心专家张立伟也认为,未来全球油菜籽产量难以大幅增加,加上国际市场菜籽需求不断提高,全球菜籽供应将会保持偏紧的局面,国际菜籽交易价格将逐步提高,我国不可能大量进口油菜籽。
在进口大幅增加的同时,记者在四省调查时还了解到,在国内加工和销售环节,外资企业近年来则步步为营、渐有垄断之势,内资企业纷纷被收购或淘汰出局。
国内食用植物油加工能力六成以上已有外资身影。张汉林介绍称,跨国粮商在我国97家大型油脂企业中已参股控股60多家,占总股本的66%。大豆油是销量最大的食用植物油,中粮集团提供的资料表明:2010年,外资控制企业加工大豆2000万吨,占全国大豆加工量的40%。
在销售领域,外资同样是步步紧逼。中粮集团提供的资料表明,除压榨和精炼环节外,外资还进入更下游环节,包括小包装食用油、专用油脂等。目前外企丰益集团已占据国内小包装食用植物油市场50%以上,旗下有金龙鱼、元宝、口福等10多个品牌。
有关专家进一步分析指出了外资控制我国食用植物油全产业链条对国家粮油安全的三个威胁:一是价格容易被操纵。作为生活必需品,食用油的需求是刚性的。处于垄断地位的企业可随意提高价格,在销售上却不受太大影响。
二是由于世界粮油加工企业的竞争格局非常稳定,国际巨头容易合谋共同操纵市场。
三是由于国际巨头控制整个产业链条,可在集团内部调整库存、价格和利润,会进一步导致政府监管困难。
张汉林指出,一旦国内压榨和原料生产萎缩至无足轻重的状态,外资必然会利用垄断地位,通过提价等措施谋取更大暴利。
应采取对策稳定本土油料生产
接受记者采访的种“油”农民、基层干部和相关专家一致认为,应在源头上加大对种“油”农民的补贴力度,稳定本土油料生产,提升种植技术,提高产品竞争力。
王瑞元认为,国家可将油菜籽收购价提高,并将当前每亩10元的良种补贴标准提高到每亩12元~15元;尽快增加油菜直补和农资综合补贴每亩80元~100元;此外,国家可设立专项补贴资金,以化肥等实物形式免费发放给种“油”农民。
花生是保障我国食用油安全的重要原料,对解决我国油脂短缺意义重大。曾英松建议国家加大政策扶持力度:一是加大良种及配套生产资料补贴力度,缩小花生与粮食作物种植在“起跑时”的巨大差距;二是建立花生价格稳定机制,避免花生价格大幅波动,使农民种花生能获得稳定收益,为花生生产打下稳定发展的基础;三是制定《花生区域布局规划》,指导花生生产稳定快速发展。
张汉林说,对农民进行补贴有三个好处:第一,这是国际通行方法;第二,可有效提高农民种植油料作物的积极性,进而稳定产量;第三,可降低成本,提高本土油料作物的竞争力。
专家指出,尽快突破油料产业技术瓶颈也是提升国产油料竞争力、扩大市场份额的关键。此外,建设保护种“油”农民利益的合作组织意义重大。(半月谈记者 代群 杨玉华 沈翀 邓卫华 王春雨 潘林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