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陕西食安网!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联系我们    在线投诉
网站眉顶图
首页 | 资讯中心 | 消费警示 | 食品时政 | 法律法规 | 企业风采 | 食品科技 | 安全示范 | 食品与法 | 饮食安全 | 地方报道 | 茶馆奇闻 | 美食中国 | 饮食文化 | 展会
公告 | 消费动态 | 教你一手 | 食品鉴别 | 名录大全 | 校园饮食 | 中华名号 | 热点聚焦 | 农业动态 | 特色食品 | 专家提醒 | 健康提示 | 食安动态 | 权威公示 | 果蔬
您当前位置:陕西食安网 >> 食品时政 >> 浏览文章
科学伦理不可或缺
来源:本站原创    更新时间:2011年08月04日    关注度:     【字体:

●科学研究鼓励自由探索,但却不能没有科学伦理的规范

  ●对涉及百姓健康的科学研究和技术开发作伦理上的评价,已是当务之急

  近日,一起涉及福建、湖南、浙江三省的瘦肉精生产、销售案件被破获,浙江大学教授邹某涉嫌研制“瘦肉精”新品种被警方刑事拘留。

  此事令“科学公信力”再次受到质疑。科学研究的初衷是造福人类,可如今却被极少数人引入歧途。

  院校科研人员与“瘦肉精”事件扯上关系已经不是第一次了。浙江大学动物科学学院原副院长、博士生导师许梓荣就曾是“瘦肉精”在中国最早的研究者和传播者之一。虽然他后来一再解释自己并没有进行市场推广,但为了论文顺利发表而刻意隐瞒“瘦肉精”副作用的做法,却是不争的事实。

  和许梓荣一样,一些当年参与研制“瘦肉精”的“海归”,为了尽快“闯出名堂”,屏蔽了国外关于使用“瘦肉精”引起中毒等负面信息。更令人愤慨的是,近两年当“瘦肉精”致人中毒被曝光之后,居然有些高校专家研究出“掩蔽剂”,专门对付有关部门对“瘦肉精”的检测。

  这种无视科学伦理道德的行为应该打住了。

  科学研究鼓励自由探索,但却不能没有科学伦理的规范。做科学研究的人一定要守住科学伦理道德底线,绝对不能为了某些私利而危害人类健康和公共安全。如果研究的成果是为人类所用,至少应遵守两点:一是研究本身不能弄虚作假;二是成果的使用不能危害人类和自然生态。

  为了杜绝那些无视科学伦理道德的行为,许多国家在制度层面做了专门规定。在美国,教授若是兼职一定要公布,成果的发布则要说明与所在公司的关系;还有些高校设有专门的中心,教授参加企业的活动必须通过这个中心,以防不轨。一些国家还设有科学伦理审查委员会,研究方案若通不过他们的审查,就难以立项。

  国外经验证明,对涉及百姓健康的科学研究和技术开发进行伦理上的评价,既可以防止技术滥用 ,避免潜在的隐患转为现实的危害;也有助于科研人员认清科研自身的局限,及时纠偏、完善技术。要减少类似“瘦肉精”事件的发生,国外这些比较成熟有效的经验,值得我们借鉴。(吴月辉)

分享到:
更多
打印此文】【关闭窗口
上一篇文章:五部委欲联手市场力促“地沟油”变废为宝
下一篇文章:中国拟启动抗菌药物分级管理制 昂贵药将被严控
陕西食安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注明“本站原创”的信息作品,版权均属于本网所有。如偶有转载、摘编和发表本网信息作品,请注明"来源:“www.cnfdn.com.cn陕西食安网”。如需要经常性转载、摘编和发表本网信息作品,请事先与本 网联系。违反上述声明,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凡本网文稿内注明“来源:XXX”的文章,均转载自其他媒体,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根据“文责自负”的原则,转载该文章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的负责。
③ 如因本网发布的作品内容涉及版权或存在其他问题,请于文章发布后的30日内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
关于我们会员专区诚聘英才联系我们帮助信息电子商务在线投诉纠错留言网站导读友情链接
© 2001-2023版权所有 陕西食安网 |网管QQ| 345615198 1960375031 1405218651
本网特聘北京惠诚律师事务所律师为常年法律顾问。 技术支持:【善微云】
陕ICP备2023002380号-1

陕公网安备 61019602000245号